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王安忆对谈余华“爆火”,倒也没必要联想太多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王安忆对谈余华“爆火”,倒也没必要联想太多

来源:光明网2023-03-28 17:01

  【阅读提示】从传奇到日常,现实才是文学的起点

  光明网评论员:今天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讲座,引起青年学生追捧。很多学生早早起床排队“抢票”,甚至还有学生为了最快抢到票,凌晨就开始在楼道排队。华东师大官方平台显示,这场对谈直播吸引了50多万人观看,很多学生在社交平台纷纷“晒”出了这段经历,并表示:“为了热爱的文学,一切都值得!”

  讲座办出了演唱会的架势,这说明大学生——至少是那所学校的大学生,还是相当热爱文学的。文学在学生心中依然有相当分量,同学们为了拿到一张票付出了相当的成本,这令人欣慰。

  不过,当这件事本身成为新闻,多少说明了这种火热是意料之外的。这也暗含了一种尴尬:人们对大学生喜爱文学与否并没有多少信心,只是当抢票现象出现,方才有了进一步言说的空间,并表达某种期许。

  所以,大学生喜爱文学固然是好,但也没必要联想太多,上升到文学复兴这种陈义过高的判断。期待过高,也容易沮丧。毕竟这个数据,恐怕还不能和娱乐产业相比,真要论抢票的激烈程度,这场讲座也未见得有多突出。甚至人们没法排除一种可能,很多学生之所以认识余华,更多是通过短视频而非作品。

  但转念一想,人们何必把各行各业都统一到流量、人气这一个标准上去?直播看数据,视频看点赞,文学也要看排了多长的队、涌进了多少人?这多少也体现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被流量思维所统摄了。人们理性上知道不唯流量,但当流量给出回报,却又发自内心地欣喜。

  其实这没什么必要。试想这场座谈的主角,如果不是具有“网红”特征的作家,或者更冷门领域的嘉宾,来的学生也只有感兴趣的寥寥数人,难道这一场讲座的意义会由此折损吗?

  知识的传递与启蒙,可能是瞬间的,也可能是个体的,未见得都是人山人海爆炸式传播。举一些有年代感的例子,孔子见老子,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这些历史上的对谈,在场不过几人罢了。这些例子虽没有那么强的针对性,但至少说明知识普及没必要太依赖流量的作用。一场冷门讲座,几位会心听众,其意义便已足矣。

  换句话说,各行各业都开始寻求流量作为价值赋予的载体,也可能反衬了某种定位空虚——人们无法确定一件事的价值大小、效果如何,转而求助于流量这一最容易量化的标准。而这可能是很多领域面临的共性问题,间接的、感性的、非量化的评价体系,被数据这一最直观的标准所瓦解。人们开始依赖数据,哪怕它有很大的漏洞——一场再火爆的讲座,其数据展现也没法和一场演唱会相比,但所谓的社会价值又无法简单对比。

  这大概才是人们渴望流量却又鄙夷流量的原因所在,流量有问题,却似乎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但无论如何,流量终究是单薄的,没有那么大的意指。现在的关键,是人们能在流量面前保持足够的自知,能重建领域本身的价值。就好像王安忆与余华的对谈,如果没有火爆人气,我们该如何认定它的意义?这种课题,更值得长久地思索。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高校设“发呆区”走红,也是一种启示

光明网评论员:王安忆对谈余华“爆火”,倒也没必要联想太多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