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限制名家书画出境,落笔在文化保护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限制名家书画出境,落笔在文化保护

来源:光明网2023-05-30 14:52

  【阅读提示】国家文物局:这些名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了《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修订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单,其中张大千、丰子恺、刘海粟、齐白石、关山月、李可染等41名现代大师书画作品一律不准出境;制定了陶瓷、雕塑、扇子、织绣、玺印、烟壶、漆器等7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文明资源。此次修订禁止出境近现代艺术家名单,不仅肯定了这些名家的作品所带来的艺术价值,也肯定了作品中所包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纪念等维度的文物价值。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体系,落笔在文化保护,更着眼于文化传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而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以千万计。仅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家,收藏的中国器物藏品就有近两万件。以此次禁止出境的齐白石为例,他的精品佳作交易价格常常创下天价,有数件作品突破亿元大关,千万元成交的画作数量多达200余件。在拍卖人中,既有中国同胞,也有外国收藏家,因而世界各国的知名博物馆几乎都有齐白石作品的收藏。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是刻在国人心上永远的疤痕;而徜徉在外国博物馆里,欣赏中国的文化瑰宝,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心情复杂的艺术鉴赏活动。

  不出境,是否意味着无法再有近现代文化艺术品的国际交流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条规定,国有文物、非国有的珍贵文物和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禁止出境,但出境展览和因特殊原因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文物出境展览是展示我国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也是让世界通过文物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更是提升我国在海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七十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西方多国进行巡展,金缕玉衣、铜奔马等文物深深震撼了数以百万计的西方观众,让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有了直观的认识,成为我国在外交上打出的一张成功的“文物牌”,也让多元文化有了更多碰撞与交流的机会。

  文物不出境,但要多出镜。近年来,全国博物馆、美术馆数量激增,大量艺术展览得以呈现,极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犹记得2015年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展出时,不仅引发观众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争看文物,也诞生了“故宫跑”这个新词。让更多的藏品与大众见面,把丰富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是文化界所面临的长期课题。

  文物不出境,还要多回流。中国是全世界流失文物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为复杂的国家,对已流失文物的追索势在必行,阻止正在流失的文物更要积极推进。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4000多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等珍贵文物的回归,都成为一时社会热议的文化事件。难,但也得砥砺前行。正因回流的难度大,文物非法出境更要从源头建立机制牢牢堵上。

  文物流动方向,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实力。织牢防范文物流失的法律网,让文物与我们“不分离”,是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下一代人的福气。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谨防“培训贷”压榨就业困难学生

光明网评论员:限制名家书画出境,落笔在文化保护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