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儿童节,请别止于“节日快乐”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儿童节,请别止于“节日快乐”

来源:光明网2023-06-01 17:43

  光明网评论员:又到一年儿童节。在这个专属于儿童的节日里,我们祈愿每一个孩子都节日快乐,茁壮成长!

  在临近儿童节的几天时间里,不少父母忙着为孩子精心准备礼物,用心安排节日活动,不少学校编排各种表演节目,以期留住孩子们成长的印记。全国多地多个景区则以免票或半价的大礼包,加入这场节日欢庆,为孩子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在几乎所有人的概念中,儿童节应该是也必须是欢乐的、童真的、无瑕的甚至梦幻的。在人生这个巧克力盒中,它一定是包裹着最厚糖衣的那一颗。没错。但在享受了这颗巧克力的美味之后呢?

  这一天,应该也是聚焦儿童生存境况并重思儿童发展问题的契机。众所周知,“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本就与一段悲惨的历史有关。设立这个节日,也是为了悼念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为了保障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

  对于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少年儿童来说,早已没有战乱之苦,而且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家底作支撑,他们享有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条件。随着社会文明水位的不断抬升以及人口形势的变动,儿童的价值被重新认识,他们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托举。

  我们关注孩子中的“小胖墩”“小眼镜”,我们关注孩子们沉重的书包和沉默的欺凌,我们关注农村孩子的营养餐和城市孩子的培训班,我们同样关注人工智能下的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变革……我们依旧笃信,我们的孩子生逢黄金时代,拥有光明的未来。但儿童成长现实世界中的那些问题,新旧交织,它们以新的或旧的面貌反复出现,提醒我们这条路道阻且长。

  留守和流动儿童养育难题待解。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近日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显示,全国流动儿童7109万人,留守儿童6693万人,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合计1.38亿人,占中国儿童总人口的46.4%。这意味着,每2名儿童中就有约1人受到流动影响。这些儿童在社会化的早期,无法持续从家庭获得情感支持和生活学习上的帮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更多儿童从“留守农村”变为“留守城镇”,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他们面临的成长困境。

  互联网沉迷难题待解。这一代儿童是不折不扣的“数字原住民”,对于他们中不少人来说,他们更多通过手机、电脑的屏幕认识身边的现实世界。但网络游戏和快速兴起的短视频也日益全方位深度渗透儿童的日常生活。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及应用而非陷入沉迷,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这种媒介使用方式如何影响这一代的认知及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未来所生存的世界,是我们需要严肃对待和思考的议题。“救救孩子”,不该只出现在孩子偷偷网游充值和直播间打赏后的征讨中。

  青少年精神健康“危机”待解。相信很多人都有相同的体会:这一代的孩子物质普遍富足,但要快乐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此前,社交网络热门话题榜上,“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的话题就引起不少关注。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多孩子们易于被心理健康问题俘获。何以至此?这一层意义上的“危机”是对我们的拷问。而“危机”的另一层意思是,尽管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污名化等有所缓解,但在现实中,我们捉襟见肘的干预与治疗资源,远不足以应对之,不管你是否承认,更多的孩子正游走在危险的边缘。

  值得指出的是,任何“儿童问题”,大概率背后都是“大人问题”,更准确地说,是“社会的问题”。儿童问题,更多是一些社会问题的表征。在任何时候,抚养下一代都是一项责任重大、不容懈怠的艰巨任务。也正因其艰巨,而愈加神圣与伟大。作为手握权利与选择的“大人”,该如何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平等、更自由的世界?我们当常思之并践行。不只在儿童节这一天,而当在这之后的每一天。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学者成为航天员是一次极大的进步

光明网评论员:儿童节,请别止于“节日快乐”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