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别错过这个信号提示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别错过这个信号提示

来源:光明网2023-06-08 15:26

  【阅读提示】2023高考今日开考,1291万考生奔赴考场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6月7日),新冠“乙类乙管”后的首次高考拉开帷幕。人们在加入一年一度写作文大赛的同时,仍不忘讨论再创新高的高考报名人数。据教育部公布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比去年增加98万。

  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引发不少家长关于高考竞争加剧的忧虑。尽管社会上关于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讨论不绝于耳,但高考作为考生个人及家庭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跳板”的角色仍无法撼动。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仅高考报名人数的变动,就能“成功”扰动社会情绪。

  不过,从不少专家学者的分析来看,考生及家长不必太过焦虑。高考报名人数虽然再创新高,但从细分项来看,参加眼下这场传统普通高考的考生人数同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报名人数增量主要由大量中职、高职考生贡献。这些参加职教高考、专升本的考生也被统计在高考报名人数内,而且这部分考生在一部分省市占比还比较高,或达20%-30%。

  可作为印证的是,河南省2021年125万高考报名人数中,参加普通高考全国统考的考生仅有79.07万,剩余四成主要为参加高职单招、专升本的考生。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也显示,65%的中职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业。

  其实,这些年中职学生的“升本”行情一直在走高,但囿于多重因素,相关话题此前并未获得太多关注。中职学生中存在的快速、持续、普遍的升学热,是与现实社会频密互动的结果。

  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对高技能劳动者的更强烈需求。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为职业教育“正名”,但在当前仍单一扁平的社会评价体系下,中职学生仍免不了要面对消极乃至苛刻的社会评价。而近年来,国家通过多项举措拓宽中职生升学渠道,降低其升学成本,无疑在这波升学热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选择升学以获取更高学历,当然是个体选择,而且真诚地说,这样的逆袭故事还很励志。但这种升学倾向与热情该维持在怎样的一个区间范围才属于合理,否则就该预警提示?或者换个问题,如果一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以升学拿本科学历为目标,而不再以成为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成长目标,是否值得思考?

  同样引人担忧的是,稍加检索就不难发现,一些中职院校在社交网络官方展示中,从来不吝啬宣传自身的升学成绩单,更有甚者,通过组织专门的专升本辅导班、压缩实习等助力学生备考,说好的“就业目标与升学目标并重”,最后只剩下后者。

  该反思的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何以出现这些问题并如何进行修正。比如,职业教育是否在师资、教学等方面存在局限,培养过程及结果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让学生无法树立对职业教育的信念感和获得感,无法预见并获得通透的职业发展前景,继而选择放弃。

  也许从个人微观的生活体验来看,中职生升学热不过是个体选择哪条职业发展道路的问题,但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人力资源的储备等情况则直接关系到产业调整及经济发展大事。对于高考人数变动背后的中职考生“升学热”,我们无需过度解读和过激反应,但对于高考的探照灯无意间照亮的这个群体以及背后的发展问题,需要我们投以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种地吧》火了,更多是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光明网评论员: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别错过这个信号提示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