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诱导付费、自动扣费…微短剧被质疑借助算法精准“围猎”老年人
光明网评论员:最近老人又被微短剧“围猎”了。据报道,越来越多的老人沉迷微短剧,为此不乏大笔花钱的老人。这让子女很是头疼,也开始对微短剧进行声讨。
不知为何,这样的新闻让人嗅到了一丝丝熟悉的味道。近些年“围猎”老人的东西当真不少,保健品、短视频、直播、微短剧,似乎任何新鲜事物,都可以出来“围猎”一番老年人。老年人很脆弱也很受伤,似乎总是一副被百般欺凌的样子。
这些东西很多是有问题的,比如没什么价值的保健品,有自动扣费陷阱的微短剧,这些本质上是一种欺诈,当然应该批评。今年1月,中消协等机构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指出了侵害消费者权益较为突出的几大问题,其中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赫然在列,比如在受到“解锁一集只需0.9元”等广告宣传诱导后,很难注意到“默认下一集自动解锁”等选项,导致老年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扣费。
这种明显的个案侵权其实不难查证也不难监管,近年来因为各种问题而下架的微短剧并不少。而真正让人头疼,也更有普遍性的现象是——老人是自愿观看、自愿花钱的,这是他们在清醒状态下真实的意愿表达。
而这,在新闻的叙事里、在子女的话语表达里,似乎都是不能接受的。在一个采访报道里,为了看微短剧,一位“老人在同一家商户的付费总额竟达644.8元”。一个月花了644.8元,这个钱不算少,但相比于年轻人的月消费,这似乎又很难说得上是“巨款”,比年轻人看的演唱会门票便宜多了。那为什么老年人花钱看剧或者花不少钱看剧,就有错呢?
而且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老年人,每月的开销恐怕也不少。有意思的是,似乎少有舆论关注说老年人被烟酒“围猎”,这明明对他们的身体损伤更为直观和严重。可能年轻人也知道,烟酒消费历时久远,已无法反驳。
这背后或许透着某种居高临下——老年人,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娱乐方式。一旦他们的选择和年轻人的认知有偏差,那么就是他们被“围猎”了,老年人就成了限制行为能力的人,需要年轻人的干预。
今天还有一条新闻值得对照着阅读。不少老年人“黄昏难恋”,相当原因是舆论压力、子女反对,甚至有子女反对老父婚恋,大打出手23次。好像在婚姻问题上,老年人又成了限制行为能力的人,要防止被“黄昏恋”围猎。
这背后或许存在一种难以启齿的潜意识——很多人在习惯性地将老年人工具化,他们是带娃的帮手,是家庭开支的资助者,他们的财产不能完全自己做主。就像在这些揭批微短剧套路的报道里,近乎全部聚焦于“花钱”,却没有多少篇幅说这对他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对视力有多大损害;而在子女反对“黄昏恋”的理由里,财产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这同样毋庸讳言。
当然,这里并不是为老年人沉迷的这些东西辩护。这些产品的设计理念是清晰的,很多就是瞄准了老年人娱乐消费空虚的缺口,利用老年人判断能力减弱的特征,打造的一种商业模式。
但与其说这种模式有“原罪”,倒毋宁说子女的观察视角更值得琢磨:更多的时候是“看不惯”,是觉得“有问题”“花太多”,由此就要高分贝的干预。整个过程里,老年人都是失语的。
老年人为什么沉迷短视频、微短剧,这对他们来说到底有什么乐趣,没有多少报道里有老年人自己的表达,他们甚至没机会为自己辩护一声。他们到底在看什么,刷手机怎么就比出门遛弯更有吸引力,年轻人似乎没有兴趣甚至也懒得主动去关心。
这种态度,对于解决问题恐怕没有太大的帮助。在生活的真实场景、具体的家庭情境里,子女如果要劝服老年人,他该说些什么呢?如果从来没听过他们的想法,又能说出些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考上央美的保安,毫无疑问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