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微信体积11年膨胀575倍 网友:感觉不止这些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平均每部手机安装了80个不同的APP。安装APP数量过多之后,也让手机的存储面临极大的压力。比如,微信推出的某版本,与刚开始只有457KB情况相比,11年安装包膨胀575倍。
事实上微信安装包膨胀575倍,但整体的空间占用恐怕比安装包更为夸张。那些聊天记录、往来的图片、职场的资料,人们都不敢轻易清理,只能放在那。哪怕更换手机,也会随着文件备份一代代地“传下去”。
这种变化是前现代社会不太可想象的事,人们的信息累积从来没有这么直观过。此前,人们说了多少话,花了多少钱,经历了多少事,参与了多少业务,结交了多少朋友,似乎少有一个数字化的标记。但今天,社交平台就是一部个人编年史,它以字节为单位,记录着一个人的人生。
如今的社交软件,空间占用已经越发惊人。很多人表达过对这种空间占用的不满。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人们在社交平台的投影越来越有“分量”了,是人们将自己重要的一部分,转移到了线上。
我们今天如何认识一个人?恐怕不是简历、名片、证件照,而是头像、朋友圈、个性签名。在此前的媒体报道里,甚至有打造朋友圈人设的收费业务。人们当然可以将此斥之为虚幻,但仔细想想,这和化妆又有多大区别呢?只是人们的社会形象转移到了线上。
这种人格转移,其实也伴随着价值转移。就像很多互联网企业爱提的私域流量,所谓“私域流量”直白点说就是朋友圈的质量和密度。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在这种信息化过程中重构了。一个人有多少好友,又在什么圈层,其实已经可以纳入商业的视角评估。
而这些,都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体积扩容背后的“故事”。占用多少空间只是一个隐喻,从中人们可以透视出一种深刻的社会之变。
曾经有学者总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很少有人会一觉醒来感到“我们正在经历工业革命”;但今天我们几乎每个人看一下新闻,都能感觉到“科技变革”。某种程度上,这些增长软件体积,其实也是一种提醒:我们在经历发展,我们在日新月异。
而这也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模式,人们不知不觉中被裹进了一种“进步语境”:一切都是变化的、增长的。每隔几年,手机要换代,软件要更新,功能要更多,占用空间要更大。这种过程也是不可逆的。即便有消费者抱怨占用空间太多,也很难想象会有APP厂商在下一代产品中把体积改小一点。
但物理世界——哪怕不能说是恒定的,但增长速度恐怕不会那么快。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物理生态的改变幅度大概率会被0和1构筑的世界远远甩下。而这渐渐也会导致线上线下两个世界的失衡,线上越来越厚重、膨胀,我们终究成为一个网络意义的人。
也许有很多人不喜欢这样一个前景,人们还是喜欢实在、实体。但这就像乘坐飞机时感到了失重,这感觉让人心慌、不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是一个更高的高度,奔向一个更遥远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