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拿什么留住你,我们的语言“身份证”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拿什么留住你,我们的语言“身份证”

来源:光明网2024-06-13 17:35

  光明网评论员:“蹑手蹑脚地我走了,就像我神不知鬼不觉轻轻地来……”近日,77岁“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在南京师范大学用方言的形式向学生朗诵诗歌《再别康桥》,上课的视频在网络流传。陈宗霞一口原汁原味的南京话,让屏幕内外的人感受到一地方言的独特魅力,也再一次激活了方言文化传承保护这一话题。

  之所以说“再”,是因为方言进课堂早已不是啥新鲜事。早在十多年前,苏州话就出现在了当地幼儿园、中小学的课堂,之后四川话、粤语等方言课出现在一些高校的选课表中,甚至出现一座难求的盛况。在课堂外,电视节目、影视剧、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使用也备受关注。年初沪语剧《繁花》所引发的“方言热”,相信不少人都还记忆新鲜。社交媒体上,基于方言的谐音梗四处飞,方言配音的短视频作品时刻搅动着流量池。

  不少人乐于追踪任何关于“方言热”的有力证据并为之欣喜,其背后实则是对方言消逝的诸多不舍和忧虑。虽然没有确切数据统计,到底有多少种方言处于“悬崖”边上,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越年轻的世代越少人会说家乡话,方言的代际传承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节甚至断裂。80后、90后中不少人还能用方言顺畅交流,而他们的孩子,多数已听不懂家乡方言,更遑论说了。对此,我们毋需讳言。

  方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语言,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密码,承纳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经验。它像一个无限大的容器,让那些种类繁多的地方曲艺得以生生不息,让无数个体关于故土的记忆和情愫得以寄托。因此,伴随方言可能的逐步流失,或是文化传承的危机。眼下方言在年轻人中的疏离,已成为一些地方曲艺和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之隐痛。

  都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方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感知万物的独特视角。对于家乡方言字词的绝妙表达,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当方言不再能言传,那么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也将失去诸多丰富和生动的场景。

  人们对于方言的式微难以释怀,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挽留与拯救之举。但略显冷峻的事实是,“通用语言的普及是现代社会工业化、信息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方言所附着的生活方式被改变,其使用的空间受到压缩,不断扩大的共同市场和生活空间乃至虚拟世界,都推动通用语加速普及。也正因如此,保护方言,妥善保存我们的语言“身份证”更加重要而紧迫。

  近年来,方言保护动作频频。比较具有标志性的是,2015年,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全国34个省区市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另据媒体报道,国内首座实体语言资源博物馆也即将落户湖南。

  尤其让人振奋的是,校园内,方言课为孩子们打开通往文化多样性的一扇门;更大的公共文化空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在年轻人中日渐流行。人们的语言保护自觉和意识正加速觉醒,而语言使用的自觉背后,实则是深沉的文化自信与归属认同。

  保护方言,自不是要将其一味拉回古旧面貌——在语言的长河里,它自有流变。保护方言,也决不能满足于让其安静地躺在资源库中——唯有在使用中,它才有生命力。相信随着方言“流向”课堂和其他更多的使用空间,将触发更多的好奇心和敬畏心,带着更多人抵达多彩文化世界。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接力崛起的新一线城市,让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

光明网评论员:拿什么留住你,我们的语言“身份证”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