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李政道逝世,令人感喟的桑梓之念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李政道逝世,令人感喟的桑梓之念

来源:光明网2024-08-06 15:23

  【阅读提示】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逝世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之于中国人,或许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物理启蒙。相信很多人在少年时都曾好奇过,中国人有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得到的答案是:“有,杨振宁和李政道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学和诺贝尔,这些科学世界和地理世界的概念,走进多少人的头脑里。

  回望李政道的一生,他确实如天才一般耀眼。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19岁时赴美学习,31岁时和杨振宁一起凭借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猜想而摘得诺奖,他也成了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已经飞得足够高、也足够远,他是镌刻在世界刻度上的人物。

  但令人感喟的,却是他的桑梓之念。就在他逝世消息传来的同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相继表示了哀悼。国内很多高校都和李政道关系匪浅,比如人们熟知的中科大少年班,就起自李政道的倡议。

  这还只是个缩影,他一生为中外科技学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他曾经创办“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PEA),并为之呕心沥血。

  这个项目也许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熟悉了。人们今天所熟悉的留学,是语言考试——教授套磁——申请学校这些非常熟念自然的方式。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一切接轨的制度都不存在,一位有志于留学的人又能怎么办?鉴于此,李政道几乎是一家学校一家学校地沟通,终于创立了一个机制之外、却又公正透明的交流项目。不夸张地说,他帮助中国学界打开了通往世界物理的大门。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李政道多次来国内讲学,受到了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李政道支持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建议并推动了博士后制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建立,为中国科研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提议组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他甚至将手稿、艺术珍藏和故居都捐赠给了上海交大。

  这或许是那一代学人共同的精神特质。成长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对于民族、国家的叙事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哪怕他少年时代远走他乡、早早成了一个世界名人,研究的是纯粹到近乎无形无相的物理学,但一种淳朴的家国之念依然填塞于胸。物理足够玄远,但或许也正如万有引力一样,出身地的坐标,在精神世界里始终熠熠生辉。

  而李政道所做的,就是帮助自己的祖国融入世界。作为一个远赴他乡的游子,他也希望祖国能走出阻隔,和世界在同一条地平线上对话。这或许也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贴近祖国、让乡梓不再遥远的办法。

  李政道曾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条是杜甫的一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这或许也部分解释了他家国之念的来源:华人的精神深处,仍被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牵连着。时至今日,我们更应当珍惜这份纯粹的情感,一种发乎天然的依恋和向往,终将成为中国人之间、中国和世界之间最坚韧的连接。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从孩子的角度想想“研学游”

光明网评论员:李政道逝世,令人感喟的桑梓之念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