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北京发布中小学“体育八条”: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光明网评论员:今天是北京中小学开学第一天,“体育八条”也刷屏了家长群。在这个由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中,“体育选项走班制”“杜绝说教课”“杜绝阴阳课表”“班级联赛常态化”等关键词,让开学首日的话题从“寒假作业写完没有”转向“体育课出汗了么”。
回顾近5年的相关政策,不难发现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在日益加深。从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学生健康纳入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纳入学校教育质量标准,也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到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开足体育课。从2021年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到近年来多地推行的“每天1节体育课”的刚性要求,这些政策旨在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强化体育在考试评价中的地位,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体质监测网络,学生肺活量、50米跑等数据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硬指标。
以“数据驱动”的改革确实显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2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达33%,较5年前有大幅提升。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很多孩子甚至包括家长都将体育课视为“考试科目”,很多孩子一下课就被各种“体能提高班”“跳绳培训班”接走,无形中学业被减的“负”又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孩子身上。
只有当运动成为生活方式,体质的提升才会是水到渠成。梳理“体育八条”,不难发现北京教委此次发布的新举措,在继承之前政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新举措明确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强调体育在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理念的转变,意味着体育不再仅仅是考试科目之一,而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新举措在考核和评价机制上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打造效果显著的体育课、丰富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等措施,新举措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这样的“轻考核、重兴趣”的理念,无疑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一次重要革新。
在过去,体育考试往往被视为一种“负担”,无论是女生的八百米跑,还是男生的引体向上,都是让部分学生“闻之色变”的项目。新举措通过丰富体育活动形式,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八条”提出,引入以班级为单位的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这样的制度设计,将极大激发孩子们对某项运动的热情,引发“联赛一小时,赛前苦练n小时”的乘数效应;除此以外,也能增强班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孩子们学会协作,并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
当然,轻考核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考核。新举措只是将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调整,仍强调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获得和全面发展。当操场上的球赛加油声与教室中的书声一样热烈,当孩子们在运动中获得的多巴胺比考试中输赢得失更充沛,我们将看到的不仅仅是体质数据的变化,更是成长范式的进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列车上的招聘会,“走新”更“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