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教师签“禁考公考编承诺书”?官方通报来了!
光明网评论员:据媒体报道,日前,安徽新锐控股集团旗下多所滁州学校教师反映,入职时被要求签订“不参加考公考编承诺书”,且在滁州市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考试当天,学校会对符合考试条件的教师挨个打电话,或拉工作群开视频会议,没有及时回消息的教师,会被认定为参加考公考编,将对参与考公考编人员进行处罚并通报。
今日(4月14日),当地教育体育局发布了情况通报,称要求签订承诺书一事“情况属实”,已要求该集团予以纠正,“要切实落实到位,依法依规保障教职员工合法权益”。
“依法依规”四个字,为学校管理划定了一条清晰的底线,表明哪怕有“学校维护教学稳定性”的初衷,有“不强制签订,仅将承诺书作为一种诚信约定”的余地,也不能将“企业规定”凌驾于社会规则和共识之上。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民办学校深谙这一教育本质,但一方面以“心怀崇高职业道德”的“教育公共性”来要求人才,另一方面却以市场化企业的强势管理方式来约束人才,这并非尊师重教的好方式。
这种应对人才流失的矛盾做法,与其说是一所学校的管理方式问题,不若说是民办教育困境的一种异化呈现。当“人民教师”成为了“企业员工”、教育行业被当作了“服务行业”,民办教师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自我认同偏差等,都成为影响民办学校人才流失的因素。
近些年来,教育行业在人才吸引方面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边是数百名国内外一流高校毕业生竞聘一个公立学校岗位;另一边则是民办学校教学人员纷纷转岗换行,另谋出路。“不带编”的合同制教师和民办学校一起感受着生存的压力。
《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6.72万所,同比上年减少11092所。可在2019年,这两个数字还是19.15万所,同比增加了8052所。不论从数量的绝对值还是增减趋势来看,短短几年内,民办教育的环境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可以说,民办教育在教育行业供需失衡的大潮中首当其冲。从需求侧来看,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口出生数量减少使得一些地方着手将中小学“合并关停”;另一方面,AI等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不断冲击着教育行业护城河,也颠覆着人们对于该怎样学习的传统观念。
而从供给侧来看,当代教师群体的生活压力已在舆论场中引发热议,“30秒变身家长信任的样子”等网络热梗传递出当代教师的焦虑。一份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教师群体抑郁症的检出率是17.8%,高于医生、公务员、企业职工等职业,尤其以中学教师最突出。
在此背景下,民办教育和公立教育在岗位稳定性、职业前景、工资收入等方面的差异愈发凸显,民办教师的引、育、留、用也难以避免地成为难题。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该如何引导和规范?想必,帮助民办教育机构应对人才流失应当成为这一大问题之下的一个子命题,也是关注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具体落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关注咖啡涨价,也请关注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