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进入5月,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新生报名陆续启动,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有媒体盘点发现,多地优化政策细节,降低入学门槛,特别是外来人口流入大省,多措并举,切实提升随迁子女入学的便利性和公平性。
比如,浙江省明确提出,今年将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成都教育局也发布消息称,将在3个区(县)率先试点实施随迁子女就学“零门槛”“随到随读”“全公办学位”。早在今年初,苏州已发布新政,将随迁子女申请积分入学的条件之一的连续居住时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
放宽入学条件、扩大公办学位供给、简化申请流程……不难想象,这些孩子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的路径将更加通畅,就读机会更加可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透露,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城镇务工随迁子女85%都能够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相信随着眼下随迁子女入学门槛再降,这一数字还将持续上升。
随迁子女教育难题获解,是推进教育均衡普惠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从“限制性准入”转向“服务型保障”,到将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写入国家层面的专门性文件,再到进一步界定和细化“保障”之要求与内涵,我们推动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更加公平、便利、优质的服务的方向与追求始终未变。
通过降低入学门槛,提供公办学位供给,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让其有学上、上好学,是城市应当履行的公共服务责任。这些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也理当享受所在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自然包括共享义务教育发展成果。而且,对于不少城市尤其是外来人口净流入城市来说,“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入学高峰已经平稳度过,释放出一定的教育资源,各级政府也获得了一定的统筹调配空间,在此情况下,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一定的现实条件与基础。子女教育问题的妥善解决,也将让更多流动人口能够安心在城市安家乐业,这也正是城市未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与力量源泉。
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入学路更加通畅,更好满足他们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与需求,离不开除政府外其他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关注。期待更多地方积极行动起来,丰富随迁子女的教育选择,让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和方向感。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这部条例的修订何以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