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一篇博士论文致谢刷屏了。文中自述,他来自小山村,12岁跟着父亲下小煤窑挖煤,经过两次高考才考上专科,之后专升本、考研、读博,多少个春秋里跌跌撞撞,一路走到了今天。现在,他如愿拿到了博士学位,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借用当下的热门词语,他成功“上岸”了。
“上海电子厂的车床工,焦作化工厂建筑工地绑钢筋,邯郸高速公路铺沥青,晋城煤矿上扛炸药……”在这篇致谢中,作者坦然历数曾经干过的寒暑期零时工,并真挚感谢出现在他生命中并给予他温暖的人。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廉价的煽情,只有安静但略带痛感的讲述。正如有网友所言,“一笔一血、一字一泪”。他的前半生触动了太多人的心弦,碰落了不少滚烫的眼泪。
不少人将他的这一段人生精辟总结为“挖煤小子逆袭记”。没错,这个逆袭,不仅是指他实现了学历的跃迁,更是指他跳出了成长的泥沼,挣脱了贫困的枷锁,在命运的缝隙中硬生生凿出一丝光亮,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逆袭听起来很有“爽感”,但它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童话,而是无数个咬牙坚持的日夜叠加。多少人中途折戟,只有不多的幸运儿走到了最后。
这个夏天,人们似乎对这样的“幸运儿”特别“偏爱”。从就读清华的寒门贵子庞众望到“扁担女孩”,再到此次新闻中的“挖煤博士”,他们的故事总是能引起强烈的共情,收获众多真挚的祝福。
人们对这些故事的偏爱,背后是对真实的召唤。当多数人习惯用滤镜包装人生,费尽心思在朋友圈“精装修”时,他们却把生活“原生态”晾在阳光下,缓慢却有力地剖开生活的肌理。人们抛弃千篇一律的精致,拥抱各异的但却粗粝的真实。人们逐渐认识到,成功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相比“走上人生巅峰”取得成功,更大的成功或许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向上生长的韧性。真实的奋斗不需要包装,也只有真实的而非悬浮的故事,才能触动另一个心灵,推动另一朵云彩。
人们偏爱这样的故事,也是对奋斗信仰的郑重守望。在这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时代,“努力就能成功”的朴素信念曾一度被质疑,“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偶尔会刺痛人心,甚至有人在现实的重压下选择“躺平”。但“挖煤博士”等这些身边人的故事,让普通人在自我叩问和困惑中,找到了一丝确定的感觉。这些高度还原了奋斗底色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你我内心不曾熄灭的奋斗火焰,照见了你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剂强心针,让我们坚信,奋斗的价值从未失效,只要保持不服输的韧劲向前,平凡人也能书写人生的奇迹。
新闻的热度有褪去的一天,“挖煤博士”也终将回归平静的生活。但那些因他的讲述而被泛起的、沉淀的东西,将长久地镌刻在每个“共读者”心中。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