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又到一年毕业季。去哪个城市开启新生活,是每个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都需直面的“灵魂拷问”。年轻人择城以栖,与之相对应的,不少城市也开启“抢人”大战,从“送户口”“送补贴”到“送短租”,花样迭出。
对于城市来说,留住年轻人,就是留住未来。人口态势的变化,让更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劳动力已成为城市竞争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当前城市产业结构加速转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对新鲜“血液”的需求更加强烈。年轻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他们能为城市带来新思想、新技术,是推动产业创新、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一座城市拥有了年轻人,便拥有了无限的发展可能,可推动其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得到极大提升,让城市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更大优势。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年轻人眼中的“理想型”?一些硬指标要立得住。比如,便捷的交通、优质的医疗资源、可及的工作机会等。毕竟,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要留下来,就得先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对此,不少城市使出浑身解数,回应年轻人的现实需求。比如,有城市提供“青年驿站”,降低年轻人就业创业成本,让他们勇敢迈出奔赴一座城的第一步。再比如,有的城市真金白银发放基层就业补贴和创业奖励。当城市愿意拿出诚意分担他们的起步成本,年轻人自然也更有勇气把 “试试看”变成“留下来”。
不过,让硬指标立得住,不能只靠“一次性投入”,而需持续性托举。在解决了落脚和起步的问题后,年轻人更渴求长期的发展支撑。这就呼唤可持续的人才战略,避免政策激励带来的短视效应,也更考验城市治理的耐心与智慧。
仅凭“秀肌肉”,也不一定就能让年轻人心向往之。正如有研究指出,现在的年轻人已跳出传统的人口流动模式,不再执着于在去大城市与回老家的“二选一”,他们更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更在乎生活的“质感”。“水果城”“对宠物友好”“古建筑多”……这些个性化标签,都有可能成为他们选择一座城市的理由。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注重提升软性指标,选定自身的发展赛道并努力深耕,相信更多城市也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说到底,年轻人对城市的选择,本质上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看见他们的需求与期待,让他们找到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心甘情愿地留下来,与城市共成长、共创新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发喜报“阴阳”学生不报清北,是学校的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