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北大录取通知书被指出两处错误,校方回应:将反馈改进
光明网评论员:8月6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语句问题,引发关注。北京大学回应称将接受网友建议并反馈相关部门,后续将研究改进。
网友在帖中提出的第一处问题为录取通知书中的“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该网友认为,此句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且“录取”不可接兼语结构,建议修改为“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
第二处争议语句为“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网友指出其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一是“准时”作为状语应置于谓语“到校报到”前,而非时间状语前;二是“准时”通常对应具体时间点,而“八月十八日”为一天时间范围,建议将“准时”改为“按时”,表述调整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
之所以要长段地粘贴上原文,是因为这些所谓“病句”,其实非常微妙,很难说是那种一眼有误的问题。如果不进行非常细致地解释,可能很多人都看不出问题何在。
这也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是不是病句,其实是存疑的。比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这些语言,可能念起来比较拗口,但是不是“错”,却陷入了争议。
这里且不去分析对错,这个录取通知书其实已经使用了三十年,为何在今天突然引发了争议,这才是更有意思的话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北大录取通知书很难被大众围观——毕竟考上北大的学生不是那么多,也没有地方去晒、去被评价,大多数人看不到。
而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社会对大学的评价视角已经偏转了。以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为例,近些年被翻出存在错别字、翻译错误、语病等情况的并不少,大学在这些细节层面,已经拉低了期待,也日常化地遭受审视。
另一方面,则是大学本身光环的去魅。人们似乎不太相信大学能“凡事皆对”,公众越来越习惯平视大学。这让人们面对大学时更加“自信”,反复咂摸起是不是病句,而不是天然地觉得,“嗯,这么写一定有它的道理”。
其实,这种审视的目光,某种程度也是大学自己培养出来的。就像近些年,不少高校都在录取通知书这种仪式上越来越用力,堪称“争奇斗艳”。而在一些媒体的解读中,也习惯把这种细节的用心,上升为“大学精神的具象呈现”。那么反过来,当这些细节遭受质疑时,同样的思维也会被代入。
客观来看,无论是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或者是一些所谓问题,都未见得能上升到多么宏大的价值。只不过在某种思维模型形成之后,想要改变又很难,在器物层面百般凝视,进而提炼出精神层面的议题,互联网上类似的讨论也就层出不穷了。
对于大学来说,恐怕也只能努力适应这种互联网生态,在细节上多用心多注意了。至于这些到底是不是问题,又需不需要改变,大学也不妨有自己的判断和定力,尝试和公众沟通。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小区被外卖员集体“拉黑”,矛盾难道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