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光明网评论员:1945年8月15日,八十年前的今天,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日本投降矣!”《大公报》以醒目的特大号铅字和一个饱含情感的感叹号,向全国人民宣告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以这种方式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经由报纸和电波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举国上下为之沸腾,长久压抑的阴霾终于被胜利曙光驱散。
回望那一刻,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人们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喜悦。乔冠华笔下记录了重庆的盛况:“无边的欢呼淹没了这一个山城,抗战了八年一月零三天的中国人民,终于把这一天抗出来了。”他感慨万千,“想起中国人民在这八年当中所忍受的艰难和困苦,颠沛和流离,死亡和灾难,谁能禁抑得住心头的欢欣?”在延安,《解放日报》记者同样描绘了万人空巷的景象:消息传来,“全市轰动,万人欢腾”,街头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入夜,火炬游行队伍照亮了山岭河畔,鼓乐喧天,人民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这些鲜活的场景描述,构成了后世对抗日战争胜利最深刻的集体记忆之一。
这份胜利来之不易,浸透着中华民族的血泪与坚韧。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侵华日军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面对强敌,英勇的中国军民未曾屈服,而是以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意志,在广袤的国土上与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在付出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重代价后,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场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八十年后回望“日本投降矣!”,其核心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本就蕴含着“和为贵”的包容精神。然而,珍视和平绝不意味着可以罔顾历史是非。中日关系长期受困于沉重的历史问题,其症结在于日本方面始终未能对侵华战争期间的严重罪行进行深刻彻底的反思。
日本政府至今未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中就侵华战争作出清晰、明确且真诚的道歉。相反,有时甚至转而指责中国“过度强调历史问题”。这种回避甚至模糊历史责任的态度,恰恰凸显了铭记历史教训、捍卫历史真相与民族尊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淡化或忘却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伤痛,无疑是对历史本身和民族情感的漠视。
历史的经验值得警醒。同样作为二战轴心国,德国就对战争罪行进行了深刻反思。相比之下,日本官方和社会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屡现反复,不时有公众人物发表否认或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论,即便事后道歉,也反映出历史认知的模糊和摇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保持清醒,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构建并维护正确的历史记忆。唯有对历史进行彻底反思,才能有效防止悲剧重演,才能为坚定维护世界和平、携手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铭记历史,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尤须铭记胜利的极端艰辛与巨大牺牲,弘扬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壮阔历程中淬炼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而持续奋斗。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从冷门到新宠,涉农专业何以“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