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9月1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
对比上一版本,此次发布的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规范要求有了诸多变化。比如,强化了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要求,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提升了制动性能要求,明确了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要求电动自行车具备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上述变化用通俗语言来表述,就是电动自行车严格限速25公里/小时、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和危害、提升电池使用安全性、有效防范非法改装等等。新国标的这些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确保车辆自身的安全。
近些年来,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时常见诸媒体。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电动自行车是便利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交通工具。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3.8亿辆,各省已掌握老旧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底数,其中山东、河南、江苏、四川保有量超过3000万辆,有14个省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
因此,推出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将有利于指导厂商落地政策制造更安全可靠的电动自行车,同时还将推动老旧电动自行车更新。应该说,这是响应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应时之举。此外,新国标中要求电动自行车具备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这将为车辆骑乘者带来更多安全防护。
不安全事件中,很多都是因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出现温度异常导致火灾甚至爆炸。增加北斗模块通信模块实现上述功能,就能够有效监测车辆行驶状态和蓄电池温度、电压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消费者将会收到提示,有助于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更为重要的是,北斗模块的安装将能够实时监测电动自行车车速。
电动自行车均须上牌实名。明显超速的数据,会被发送至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这将有效遏制电动自行车解除限速等违法改装行为。在此前,工信部针对新国标的主要技术内容问答中还明确,用于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用途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安装北斗模块,其他普通家用电动自行车的消费者可自行选择。这也意味着,目前长期存在的同城速递、外卖电动自行车超速问题,或能得到针对性治理。
此次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推出,对电动自行车产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有效推动产品迭代和技术更新,确保真正安全、质量有保证的产品留存于市场,供消费者选择。北斗模块等新技术硬件的加入,也将有效提升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其向科技消费品转化,最终以安全为根本目标惠及广大消费者。当越来越多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在城市中穿梭,以北斗导航技术等精细提升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让更多群众的交通出行更安全、更便捷,这也将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又一个生动注脚。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