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事关汽车门把手!又一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
光明网评论员:9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其中对于车门把手结构、手部操作空间等作出明确要求: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有效解决了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操作不便、识别不清、不利于救援等痛点问题。
这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意味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而这种电动隐藏式门把手,事实上曾经就被视为新能源的标志性特征,颇有时尚和前卫的意味。
当然,隐藏式门把手的发明其实有些历史了,但如今人们对它的直观认识,正是在特斯拉出现之后,掀起了一股隐藏式门把手的潮流。这种特征迅速被广大新能源车企采用,作为与传统汽车的区分,凸显自身产品的科技感。
但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问题,也早已经备受诟病。比如强度不足、控制逻辑存在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这些问题带来了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例如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
也因此,呼吁更改设计的呼声日益强烈。而《征求意见稿》则对这些技术标准进行了明确,比如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等;还对车门内把手、车门外把手提出了强度要求。这些,可以说填补了当前的规范空白。
可以预见,未来整车形态做出调整恐怕是大概率事件了。比如一周前,特斯拉就表示正在重新设计其饱受安全争议的车门把手系统,并正在研究中国市场对车门把手的诉求,必要时或也将调整;而前几天华为和上汽共同开发的“尚界H5”,也采用了“老式”物理门把手。
这件事或许是个思考,即超前的设计很多时候终究要向安全“妥协”。在工业设计中,安全从来不是可以被牺牲的附属品。隐藏式门把手曾经代表过新能源车的炫酷与差异化,但当这种“科技感”与基本安全相冲突时,最终反倒是前卫的事物被“淘汰”了。
而这种冲突并不只在汽车领域,在许多行业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张力。比如建筑中的极简玻璃幕墙设计,在追求通透美感的同时,也要面对能耗过高、反光强烈、影响鸟类生存的冲突;曾经被视为技术进步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因为有隐私安全的担忧,在很多地方进行推广时被按下了暂停键。
归根到底,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道理:再前卫的设计、再尖端的技术,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人的保障与尊重上来。产品设计并非单纯的“惊艳时刻”,而是要在美学、功能、安全、合规性甚至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也希望经历了这个调整的新能源汽车,能更好地瞄准自己的定位。各种酷炫的功能之外,把“可依赖”作为第一位的价值,赢得人们的追捧以及最重要的安心和踏实。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让网络评价回归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