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鸡排哥”“炒粉哥”接连走红,“情绪价值”成假日文旅新密码
光明网评论员:在刚刚过去的黄金周,“鸡排哥”毫无疑问是互联网上的顶流。而他的流量,也展现了巨大的力道。相关平台的数据显示,因“鸡排哥”而火热的景德镇整体旅游订单量增长近40%;而另有平台显示,因“鸡排哥”屡登热搜的景德镇文旅预订量同比上涨15%,其中20-30岁年轻人占比达50%,五星级酒店订单人次同比增加近30%。
当然,这种增长也许不能完全归功于“鸡排哥”,但“鸡排哥”功不可没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直播镜头里,他摊位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潮不会说谎,这是他人气的明证;当地甚至为了他特地修了一条路,这更是对其文旅价值的直接肯定。“鸡排哥”的人气,让他从一个互联网现象,变成了现实中有实际意义的“消费由头”。
事实上对“鸡排哥”的反思也已出现。在很多人看来,他并没有什么特殊。他的鸡排谈不上“人间珍馐”,所谓的“情绪价值”放在一个更大的情境里也非常稀薄——比如他那些出圈的金句,除了直接领受的消费者本人,在互联网上本没有多么语出惊人的效果。
人们想要从他身上提炼更深层的“价值”,落点也并不好找。“鸡排哥”的爆火,有着太多人为的痕迹。平台的推送、当地的加持,都可谓是肉眼可见的存在。
“鸡排哥”的热度,更像今天一种新的趋势:人们不是被“意义”驱使,而是被“仪式”驱使。人们去围观“鸡排哥”,是真的馋这一口鸡排,要亲耳听到几句“情绪价值”的话吗?
只怕未必。人们蜂拥而去,是通过这种方式,亲身投入到了新闻之中,让自己成为了“热搜”的一部分。这提供了一种参与感,一种“我也在镜头里”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是一种幻觉,但并不重要,这至少提供了一种低门槛的社会参与。过去人们更多是围观“重大新闻”,但现在民间网红的出现,让人们只要前往,就已经收获融入社会叙事的体验了。
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类似的现象屡屡出现,以前有“拉面哥”,后来有“理发师晓华”,这些总是让人前赴后继。如果用一种传统的眼光看,这种蹭热度当然是可疑的:盲目跟风有什么意义呢?
但如果换一个方向,这种在场本身就是“价值”。这并不需要理性的分析框架,在信息爆炸、个体被湮没的时代,人们通过到场、打卡、拍照、发帖的仪式,让自己在公共叙事中留下哪怕一点痕迹。这甚至不是为了网红本身,而是为了在巨大的舆论洪流中确认“我还在场”“我也参与了”。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鸡排哥们”还会不断出现。平台依然会握有这样的流量密码,地方也会努力地等待这样的机会,去为人们喷薄而出的“参与热情”提供一个出口。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种流量几乎不会长期垂青,人们需要的可能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表达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只要“到此一游”之后,意义就会迅速打折,必须仰仗算法不断地制造和推动下一个“热点”来维持情绪的燃料。
这或许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在更早之前,普通人带动一个地方的文旅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或许短暂,但这依然提供了一种机会:个人带动一座城,众人融入一个热搜,这终究是让普通人有了超乎想象的力量,也有了非比寻常的存在感。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出发吧,为了下一季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