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人间重晚晴
光明网评论员: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敬老思亲的时节,各地暖心举措频频:北京市首个“老龄友好智慧体验中心”启用,汇集于此的养老设备创新成果将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上海开通“银龄守护”公益热线,为老年人筑起心理健康防护屏障;河北邯郸实施高龄津贴“免申即享”,18.9万名高龄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惠民红利;河南的一些村庄则为当地老年人摆起水饺宴,并送上免费体检、理发等贴心服务……这些点滴,无不凝结着人们对老年群体的关怀与祝福。
敬老爱老,善德之始。如何对待老人,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位。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占总人口比重超21%,老龄化程度加速加深。
这一数字背后,是庞大的衣食住行、医疗健康、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叠加家庭规模缩小、照料功能弱化,又进一步放大了养老服务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不断扩容的养老服务需求,不仅是尊老敬老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议题。
老年群体规模巨大,境况各异,需求自然也各不相同。如居家养老者期盼更多社区嵌入式的助餐、助浴、紧急救援等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亟需专业、可负担的长期照料服务;而众多健康的低龄老人则希望有更多再就业的机会与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需要我们有丰富的服务供给,并能实现精准的供需匹配。此前,国家层面已先后印发一系列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文件,为做大养老服务市场提供了有力牵引和政策保障。养老行业确实蕴藏不小的机遇,但一些领域准入成本较高、建设和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是客观事实,补齐养老照护人力资源缺口等也面临现实的挑战。
要想“解渴”,离不开持续的政策引导与扶持,让更多市场主体愿参与、留得住、发展好,共同做大这块“蛋糕”。同时多部门联动,共同夯实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的“地基”。就拿养老照护人才培养来说,不仅需要一些技工和职业院校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根据自身实际开设养老和护理相关专业,引导更多人进入这一职业领域,相关机构也应在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体系与薪酬保障机制上同步发力,促进养老服务人才梯次发展。
在一个健康老龄化的社会,不仅要保障“老有所养”,更要鼓励追求“老有所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身上沉淀着岁月的智慧、丰富的经验与熟练的技能,他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而非单纯的负担。我们应创造平台和条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发挥所长,或进行再就业,或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与社会保持互动。这不仅有利于维持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也有利于劳动经验与技能的传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银发力量”。近日,教育部、财政部部署实施2025年银龄讲学计划,拟招募7000名银龄讲学教师,帮助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银发族”中蕴藏的资源优势还值得进一步挖潜。
解决养老“急难愁盼”,是我们共同的社会责任。坚持以人为本,未雨绸缪、绵绵用力,更从容地应对老龄化挑战,共同守护最美夕阳红。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规范服务,增强大众对旅游市场信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