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从“按时供暖”到“按需供暖” 一起看供暖背后的“民生温度”
光明网评论员:立冬尚未到来,不少地区已提前入冬。何时供暖,成了不少人关心的话题。近日,西北的甘肃省白银市、华北的山西省晋城市、东北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山东德州武城县和临邑县等多个北方市县,几乎在同一时段,打破常规供暖时间表,宣布提前供暖,让当地人们提前进入了“恒温冬日”。
今年10月以来,接连有较强冷空气席卷我国北方地区,一些区域经历了“断崖式”降温。尽管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的说法尚无定论,但一些极端性、地域性的低温情况,实打实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体感舒适度。比如提前供热的德州市平原县,10月以来就被连绵阴雨笼罩,降水量较常年激增695%,平均气温也比往年低了1.3℃。被湿冷和低温夹击的当地居民,哪怕听到供暖测试时管道里汩汩流动的水流声,也会感到心里踏实不少,更不用说足足早了10天的正式供暖。提前供暖,带来的不仅是体感温度,更是温暖人心的民生温度。
长期以来,各地采暖季时间虽不尽相同,但相对固定,这与当地常年气象情况有关,通常有明确的地方性规定。比如,实施了十余年之久的《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规定“北京每年采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不过,类似规定并非一成不变,翻看各地供热条例,明确的时间线后面普遍有一条补充条款: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情况决定提前供热或者延期停热时间。在寒潮之中,多地提前启动供热,便是对这一弹性条例的落地。在“时间差”背后,是当地政府对居民供暖需求与城市能源负担之间的重新平衡,进而让“城市温度”有了更具象的呈现。
来看这项民生服务中牵涉的诸多部门——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大数据、城管等,从这一连串名称中便可知市政供热工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将时间表提前,意味着各方面都需要加速奔跑:气象预测紧盯温度变化,供热部门重新计算能源消耗与成本,盘根错节的供热管线测试需要提速完成。“何时能通上暖气?”基层政府对百姓在民生留言板上的一句提问,努力给出正面回应。而这类“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的细微调整,不仅关乎服务,更关乎速度、时效、预案和准备,正是百姓所珍惜和盼望的。
当然,这种加速度不是一下子就能跑起来的。山东德州市平原县今年的市政供暖,就启动了地热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相较于传统的燃煤供暖更节省成本,这一新技术的运用,让提前供暖有了更大的底气和可持续的动力。
可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方法有很多,关键要排除困难,真正把人们的需求放在心上。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未来的冬天可能会更加难以预测,能否将温暖“提前送达”,或将成为摆在更多城市面前的一道考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让文明成为马拉松赛的最美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