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杜绝默认开通“免密支付” 提供一键取消功能
光明网评论员:当你深夜熟睡时,手机可能正在悄悄发生资金流动。不久前,一则“某某账户凌晨被盗刷162笔”的消息登上社交平台热搜,用户称,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账户在凌晨的三个小时中被不法分子连续盗刷162笔,金额超过8万元。
某投诉平台上,有数万条投诉涉及免密支付,包括用户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开通免密支付、无法取消功能、开通乱扣费等,发生的场景集中在电商平台、租车平台、会员开通以及二手平台等。它们背后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本该带来便捷的创新技术,为何成为消费者钱包的漏洞?
11月12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出的倡议直指问题核心:免密支付不得默认开通。这个倡议看似简单,却切中了当下支付生态的痛点——很多用户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这项功能。有的老人在观看微短剧、打手机小游戏时被极低的价格吸引,一键点击后便默认开启了免密支付;有的用户只是在更新系统后,就发现自己的账户已经具备了“无感支付”功能。这种缺乏显著提示、不经明确授权的开通方式,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害。
更让人困扰的是,开通几乎“无感”,取消却困难重重。许多用户包括笔者都发现,免密支付的关闭入口隐藏极深,需要穿越层层界面才能找到。这种设计上的不对称,是对用户权益的漠视。不仅如此,很多犯罪分子已经摸出规律,控制单笔金额在限额之内,进行高频次小额扣款,就能绕过系统的风险监控。发现问题后,支付平台、商户和银行之间的责任边界也模糊不清,消费者维权常常陷入被踢皮球的困境。
值得深思的是,免密支付何以成为乱象重灾区?一方面,这反映了数字时代“体验优先”的产品逻辑——企业为了降低支付摩擦、提升成交率和转化率,不断简化验证步骤;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监管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
支付清算协会的倡议,正是对这种失衡的及时矫正。它要求支付服务主体要通过显著方式完成用户授权,并为高风险交易设置限额,同时确保用户能方便地取消服务。这些规定看似基础,却直指问题核心:将选择权真正交还给用户,让风险管控走在用户体验之前,这才是支付创新应有的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倡议两次提及老年人——一次是提出全面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承受能力,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审慎为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另一次是提出,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实时或定期主动推送“免密支付”交易相关信息,在显著位置提供相关信息一键查询功能,提供“免密支付”一键取消功能。这些提议充分体现了对数字时代“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
技术应当服务于人,而非让人成为囚徒。支付便捷固然重要,但它必须建立在用户充分知情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任何试图绕过这个基本原则的商业行为,终将难以持久,只有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数字支付才能真正成为值得信赖的生活伙伴。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期待行业规范落地,也需要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定期检查支付应用的自动扣款管理页面,关注交易提醒。这些习惯虽小,却是守护资金安全的重要防线。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勿让急功近利透支知识付费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