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入驻”工商局何异于瓜下纳履
电商“入驻”工商局何异于瓜下纳履 裁判跟运动员关系融洽,是挺正常的事儿,可如果二者在台下你侬我侬,甚至“穿一条裤子”,则难免让人元
裁判跟运动员关系融洽,是挺正常的事儿,可如果二者在台下你侬我侬,甚至“穿一条裤子”,则难免让人元芳附体,来一句“大人,此中定有蹊跷”。日前电商京东就因此深陷舆论漩涡,而拉开其舆情危机序幕的,是“职业打假第一人”王海在微博上的实名举报。
王海爆料称,京东职员冒充工商局公务员在工商局办公处理消费者举报投诉,同时贴出大量证据称“北京工商局开发区分局消保科科长王某峰在京东商城购物免单”。京东也由此陷入“行贿门”。京东方面对此回应称,京东确实有联络员进入分局工作场所,但职责只是配合分局解决消费投诉;针对科长“零元购物”举报,会积极配合调查。
都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可京东“派员入驻”工商部门,却多少有些不避嫌:依照公众想象,工商部门主责监管,电商平台则属于被监管对象,两者之间本该有着明晰界限,而不可在应有角色交叉外产生“不能说”的勾连。
就这点,京东官方和涉事工商局给出的解释默契十足:承认有“一起办公”,但表示这是为了让联络员配合分局解决消费投诉,而非直接参与处理过程。听上去,这不乏道理:如今针对电商服务的投诉,并非每起案子都要进行行政处罚,很多还是以调解为主。在此语境下,虑及投诉调解需要经营者与消费者共同参与,减少对接环节,缩短调解周期,似乎确实有助于建立快速处理投诉的机制。
问题是,实现紧密衔接式协作,就需要同处一堂吗?要知道,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其实已解决了“远程沟通成本”问题,许多事务对接也突破了空间限制。在此语境中,两者处在同个屋檐下,势必惹来“过从甚密”的猜疑。毕竟,物理空间层面的隔离,也是规避“密室操作”想象的起码前提。挨得太近,“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情因素,也免不了会影响工商部门作为“裁判”居中决断的中立性,甚至出现“人情执法”。
事实上,即便设联络员的形式更具效率,那也应该确保公平对待,在对“电商入驻协助制”论证后,让互为竞争关系的电商平台与消费者权益代表共同进驻服务“超市”,并将相关信息充分公开,这样也能实现某种在场监督。就算京东投诉量占比较高,那也不应由其独享“近水楼台”之机,要提升企业内部对投诉响应速度的,也不止京东一方。
眼下很多人就担心,相关工商局与电商员工“合署办公”,会让利益勾兑尽得地缘上的便利。比如,举报投诉信息会否遭非法泄密,“秦香莲举报信落到陈世美手中”;比如,某些不利于京东的投诉,会不会遭遇不公处理……这些尚待查究,若它属实,那对消费者维权的信心无疑是不小的挫伤。
而工商系统里直接分管投诉事宜的涉事科长,竟能拿到“零元购物”,也难免被认为坐实了很多人的判断。当下该科长那抵价7万多元商品的优惠券、礼品卡,究竟从何而来,亟需纪委、司法机关等介入调查。此前中纪委已开展会员卡、礼品卡专项清退活动,若其收受礼品卡情况属实,则涉嫌顶风违纪乃至受贿。
如今网购投诉维权越来越多,市场执法理应恪守公允立场,这种立场嵌入政商关系维度下阐释,也就是要政与商“各就其位”、不越本分,这也包括,两者行为边界在“上班地点”这类细节性问题上也有明晰切割。就此看,掘出这起“行贿门”真相,本质上也是对政商关系伦理的再打量。(佘宗明)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