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到书店里会是什么感觉?
近日某企业联合全国十家书店,开启了一个“书店住宿”的模式,据说这个模式的灵感来自于位于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近百年历史的莎士比亚书店的主人,在堆满书籍的房间中放了一个小床,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庞德、艾略特等众多作家都在这里住过……这个故事很打动人。
莎士比亚书店
如果白天的书店人来人往,人气十足,那么到了闭门的时候,读者散去,员工锁门,书店里将是什么样的情境?夜晚的书店是不是过于安静,那么在白昼时被一双双翻阅的图书,会不会有些寂寞,再遐想一下,那些名字被印在封面上的文学大师们,会不会像《博物馆奇妙夜》那样,趁机出来聚在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他们中哪一位的书卖得更好。
住在书店里是什么感觉?我没住过,自然不知道,但只要想想,都会觉得这是件浪漫的事情。书店的门具有神奇的功效,把它关上,就等于把全世界挡在了门外。在门里,只有书的存在,一架架的书,一排排的书,码成堆的书,散放在案上的书……这些书,暂时都是属于你一个人的,想翻哪本都可以,困倦来了,搂一本菲茨杰拉德还是搂一本毛姆都随你意。
有不解风情的人说风凉话,说密闭的书店内,油墨的气息过于浓重,搞不好空气质量含有有毒成分。好好的书香,被说得如此煞风景。真正想去书店里住的人,享受书店带来的拥有感和惬意感,会远超过对空气的担心吧,再者,也只是短住一晚,想要长期霸占在书店里住宿,恐怕店主也不乐意,推出“书店住宿”模式,本意就是希望更多人体会有书有关的生活方式,要大家都有机会去住才好。
有网友看到我前段时间写的文章提到了“书店的灵魂”,他颇有些不解,书店怎么就有了灵魂呢?记得当时我写的“书店的灵魂”是这样的描述的,“书店的灵魂应该由以下要素构成:独一无二的品位、亲切友好的环境、无距离感的人文色彩、无声的精神慰藉……”,而这些要素,想要在匆匆的路过中体会到是很难的,有必要住下来,去触碰书店的那颗灵魂,让书店人文气息,去真正影响一次你的思想。
把书店与旅行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在城市中,书店往往是一座文化地标,如同真正的旅行要进入市井街巷一样,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最好的方式之一莫过于去她所拥有的书店中住上一晚。去书店住宿的流程我想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先是在城市流连,傍晚的时候选一个书店附近的小馆子,要上一瓶当地出产的酒喝上几杯,在微醺的时候掏出书店的钥匙,假装自己是这个书店的主人,打开一盏灯光,翻上几十页的书,直到倦意袭来,在书香里一觉睡到天亮……
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书店,书店经营者的经营手段也越来越灵活有趣,书店不单单再是书店,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呈现,是一种文化愿望的落地。在纸质出版一篇哀鸣的时候,书店却仿佛走出了倒闭潮,出现了勃勃生机,这生机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还需要读者去延续,需要读者去书店打发闲暇时间,去书店给自己充充电,在书店消费,用行动支持书店不要逐渐消失于城市里。
曾有人希望城市里的书店能和咖啡店一样多,19世纪的巴黎曾经拥有过这样的盛况,无数的作家、无数的书店、无数的读者,共同构建了这座文学之都。我们不期望城市里的书店数量真的能够赶上咖啡馆的数量,但希望这些书店有一间算一间,每间都有自己的特色,每间都能让人走进去就想要住在里面不想出来。(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