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长效环保督察刺破地方污染“脓包”
用长效环保督察刺破地方污染“脓包” 据新华社报道,距离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对河北省的督察意见已有一个多月,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即将在全国
据新华社报道,距离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对河北省的督察意见已有一个多月,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即将在全国多个省市展开。以“央字头”督察地方环保工作,意在打破环境治理 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在京畿大省河北为期36天的环保督察试点结束没多久,覆盖面更广的督察又行将开启,中央环保督察组日程表的“紧锣密鼓”,释放出环保督察非一阵风的信号,也是对“环保风 暴”势头有增无减的彰显。而作为跟中纪委调查组类似的中央级别督察组,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的触角继续向外延伸,显然也是对地方环境治理的强力督促:毕竟,环保督察的“矢量”,就是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责任人。
中央环保督察持续推进,确实是对环境治理中“地方病灶”的对症下药。不同于以往针对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环保督查”,去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环境保护 督察方案(试行)》确立的“环保督察”工作机制,瞄准的对象是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等;督察目的也非查办具体案件,而是督事查人,通过环保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 终身追责”等配套机制,去督促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环保主体责任,加速环境问题根治。
这无疑牵住了攻坚期环境治理的“牛鼻子”:长期以来,因为对地方党政特别是党委一把手在环保方面的责任缺乏法纪明确和督政约束,出了问题也不过是处罚违规企业,乃至溯 及失职的环保部门,导致很多地方一把手在治理优先序列上的颠倒,因唯GDP对污染极为纵容,甚至成为现实中环保执法的最大阻力,我们的生态环境欠账,很多时候根源就在“要 环境还是要GDP”错误的单维选择上。而将原本主要适用安全生产领域的“党政同责”等用在环保上,则能给关键性“短板”补缺,让不少地方一把手切实重视和推动环境治理。
从既有实践看,对河北的先期环保督察就动了真格,它体现在向河北交办31批2856件环境问题、直接点名28家企业上,更体现在开创了很多“第一次”上,包括督察组和省级领导 干部直接谈话,还形成了多项机制,如沟通联络机制、转送移交机制、督办反馈机制、工作例会机制等,其中环保督察结果向上级组织部门移交移送等,也能给地方党政负责人传 递实打实的压力,促使他们将其转化成治理加码的动力。当地有企业负责人就将督察前后的变化形容为:以前治污像打了一巴掌,现在感觉像刀架脖子上。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家环保督察到环保“三级联查”(还包括省级巡查、市县检查),内含了自上而下的压力层级传递的逻辑。现在许多省份也对地市开展了城市环保综合督察,起 效果也挺明显,但将综合督查工作混同于一般监督检查,督查时间较短,督办反馈阙如等问题也挺多,2015年还有5个省(区)环保部门没完成环保部要求的“各省对30%以上城市督 察”的任务。在此情境下,实现中央环保督察的长效性、常态化,并将地方环保综合督察执行情况纳入督察之列,也能消弭“浅‘督’辄止”之类的问题。
用环保督察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治理的阻碍,也用长效的环保督察确保全覆盖、不反弹,进而将地方污染“脓包”刺破,是可期的良序治理路径。希望其一“督”到底,带动环境治理局面的裂变性改观。(佘宗明)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