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旅游改革,不妨听听游客怎么说

2017-03-28 18:03:05

旅游改革,闭门思过固然要紧,听听游客的声音同样关键。打破监督僵局、重整市场信用,天南海北的眼睛,或是治理旅游市场“灯下黑”的不二法门。

  取消旅游定点购物、禁止不合理低价游、建立旅行社“黑名单”……因旅游乱象饱受诟病的中国旅游大省云南,3月27日公布22条旅游市场整治措施,力图让该省旅游业涅槃重生。(3月28日新华社)

  彩云之南,旖旎风光。

  这些年,与高颜值的风景相对应的,是久为诟病的云南旅游乱象。低价旅游、强制购物、野蛮导游……动辄撕破脸,常见全武行。据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旅游市场投诉下降,云南投诉却在逐年上升,2014至2016年云南省的旅游投诉都居全国榜首。当地旅游部门亦如实给出了八字评语:由来已久,积重难返。

  乱世重典,猛药去疴。一年时间、22条“军规”、就地辞职的誓言,制度架设起天罗地网,构筑起7个“最”(最彻底、最严厉、最有效、最全面、最高效、最有力、最严肃)的《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这一举措之所以引发舆论密切关注,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云南旅游业确实到了该洗心革面的关键时刻;二是当地旅游市场治理多年却多是扬汤止沸;三是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全局。

  于此语境观之,云南旅游刮骨疗伤的姿态既难能可贵、更是时势所逼。不过,理念层面的共识和制度层面的架构,其实从来都没有缺位。早在2008年8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就铿锵出台,反复强调云南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遗憾的是,8年后仍未有治本的改观。今日整治新政固然力度更强、下药更猛,但要逆转游客“差评”的风向,可能仍是路漫漫其修远。

  产业发展,规则先行。旅游业讲规矩,“暴脾气”才会收敛,私力救济才不至于沦为肉搏的江湖。在经济新方位下,旅游产业已成为撬动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对GDP增速的拉动力步入“10%”时代。2016年,云南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726.25亿元,两者均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至少六处涉及旅游产业发展,其中,“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成为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大旅游、整肃大市场,不仅仅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课题,它还关乎文化生态、营商环境、公共治理等层面。

  眼下的云南旅游业新规,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直面旅游业中的症结与难题,意在旅游生态重构,剑指旅游市场“历史遗留问题”,拿出真功夫,花了大力气。不过,这次的旅游改革似乎仍留有余地:比如在公众参与度和监督力层面,如果能搭建监督举报的绿色通道、调查处理的应急机制,让游客真正有说话的平台、有说理的地方,可能威慑力与执行力上会更为加分。历史一再说明:很多旅游纠纷最终发酵成公共事件,往往在于游客合法权益的话语权遭遇地方性困境。

  旅游改革,闭门思过固然要紧,听听游客的声音同样关键。打破监督僵局、重整市场信用,天南海北的眼睛,或是治理旅游市场“灯下黑”的不二法门。(邓海建)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