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你怀念的为何是86版“西游”

2017-04-20 18:29:05

86版《西游记》如果还会热下去,说到底,也只因中国人心里生长的“西游”,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吧。

  央视版《西游记》导演杨洁于4月15日去世,享年88岁。记者从六小龄童处获悉,他们已经接到杨洁导演家属告知,21号上午10点,杨洁导演告别会将在八宝山举行,六小龄童老师等师徒四人扮演者都会到场,与杨导最后送别。(4月19日法制晚报)

  这些天,很多认识不认识杨洁导演的,都在这波热度上纵横捭阖。我比较担心夸得太猛,万一其他几部名著的周边人士离世,各自再回忆起童年来容易情绪打脸。再说,还有《还珠》、《新白》等刷屏大戏在,动辄就“为逝者讳”地胡乱抒情,既亵渎了爱,也冒犯了人。

  总有人在问:当我们在讨论86版《西游记》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言外之意,就是86版《西游记》之所以弄得大家“意难平”,不过是恰巧它“生于1986”。

  事实果真是这个样子的吗?

  在这个西游泛滥的年代,86版《西游记》仍叫人记挂着,大概有三个原因:一则,它塑造了不少人童年的英雄观。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央视八点档的热播剧,没有反腐没有穿越,要美要燃要正能量、还要老少咸宜,似乎也就大部头的《西游记》能担此重任。二则,它生于那个干事创业的年代,自身就是理想主义的精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86版《西游记》,自有那种“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大气与从容。三则,它固然是杨洁导演用尽洪荒之力才完成的人生大作,亦充满着各种妥协与无奈。因为不完美,更叫人惦记。

  此后的西游产品,越来越“独辟蹊径”了。西天取经不是渡劫后的阳光大道,而是暗黑系的人性秀场,人面兽心、佛面兽心。有人说,一生都带有西游情结的周星驰,总算以西游亚文化在构筑另类的戏剧风景和哲学洞穴——这话也许是对的,如果你恰好只看过春光旖旎的《大话西游》或者四年前的《西游降魔篇》。但,在《西游伏妖篇》里,支离破碎的故事和华丽震撼的特效,叫人越发感怀86版《西游记》那种“初初见你”的单纯与傻气。

  好吧,终究只是光影一场。

  如果在这个感官快活和娱乐至死的年代,戏说西游就是以解构为乐趣,只会狡黠一笑,然后在你耳边大吼一声——别装正经,你以为的真善美,可能真相就这么丑陋呢——这样的西游亚文化,不过是个并不美好的误会:就像人家只是风沙眯了眼,你却以为他诗意奔涌仰望星空。论说到底,所谓经典,电影也好,电视也罢,终究要归于文化内核的考量。

  打怪与虐恋,毕竟是小菜;有关生命的终极思考,才是正餐。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西游影视中,我们之所以怀恋86版《西游记》,确实有曾经沧海的那份情怀在,不过,杨洁导演“我们是在搞艺术”的态度,亦在技术层面释放出强大的经得住岁月的气场——而人类关于自由与隐忍、正义与秩序、宿命与信仰的思考,更在这部大剧丝丝扣扣的情节里,被熨帖顺滑、被抚慰如初。

  那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却洋溢着最好的情怀,甚至,理想主义还不是个贬义词,青年们还会靠着诗歌与摇滚取暖。人们还会相信着应该相信的道理,路人眉眼之间亦没有沉郁的戾气。那样的《西游记》,像一颗花树,摇曳在那样的土壤里。你看过,你必记得。

  真的,不要以为所有的东西都能被时光所加冕。86版《西游记》如果还会热下去,说到底,也只因中国人心里生长的“西游”,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吧。(邓海建)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