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塑料海鲜”开始爬上餐桌

2017-12-26 15:00:07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这个星球的生态海洋,每一尾鱼、每一颗贝,都是掀起环境飓风的蝴蝶翅膀。

  最近,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年度活动,总结海洋垃圾数据分析显示:塑料制品、食品包装袋、烟头为最常见的海洋垃圾TOP3;海滩管理力度与海洋垃圾状况正相关,无管理方的场地海洋垃圾较为严重。

  长江被垃圾困扰,海洋受塑料威胁。一张从小困在橡皮筋中长大成畸形的海龟照片,叫人感慨“沧海桑田”的另一种怆然;而英国广播公司(BBC)最新纪录片《蓝色星球2》里,一段抹香鲸误囤塑料桶的视频,更叫人揪心海洋的命运。一串串数字更能作证这种危险的态势:全球平均每年产生4800亿个塑料瓶,并且还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未来10年内,海洋中的塑料可能比鱼还要多;2030年前,全球人口将达到85亿,鱼类食品安全将成为更大挑战。

  鱼没了,贝壳呢?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爱吃海鲜的人每年可能吞下多达11000颗塑料微粒。BBC查核后发现,证据显示特定种类的贻贝和牡蛎确实含有塑料微粒,但是,如果每年要吞掉一万多粒塑料,平均每天要吃至少四个牡蛎和17到18个贻贝。不管怎么说,“塑料海鲜”开始爬上餐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全球吃货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人类抛弃的塑料垃圾,风吹日晒化为碎片,而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称为塑料微粒。在食物链上,海洋这个塑料污染最严重的领域,正在以宿命般的逻辑,将“自食其果”的生态规律,落实到被塑料微粒渗透的“大餐美味”之前。

  今天,塑料已成为海洋中第一大类垃圾。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420圈,超50种鱼类被发现正在食用塑料垃圾。当加拿大渔民在芬迪湾捕到一只虾螯上带有百事可乐标志的龙虾,当“吃海鲜还是吃塑料”成为真问题的时候——面朝大海,还能春暖花开吗?如果我们不再关心鱼类和贻贝的命运,大概也没法关心好陆地上的粮食和蔬菜。

  12月9日,联合国环境署海洋事务主任斯文松在“全球海洋治理与生态文明”分论坛上说,中国不仅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渔业养殖大国,需要寻找一种更可持续的渔业养殖模式,以解决塑料垃圾、污水及抗生素对近海的污染。诚然,海洋塑料污染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对于中国来说,涟漪效应可能更为明显。一是因为中国海岸线漫长,海洋渔业养殖规模巨大;二是因为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中国方案”,对13多亿人或全世界来说都是责任和契机。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这个星球的生态海洋,每一尾鱼、每一颗贝,都是掀起环境飓风的蝴蝶翅膀。触目惊心的塑料从哪里来、它们又该往哪儿去,我们未必是制度设计或执行者,却终究有微小的力量——尽量少用塑料制品,尽量少去打扰干净的海洋。(邓海建)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