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妨来点“流量思维”
从一张小小的演唱会门票开始,从一次购物节的APP推送开始,点水成海、聚沙成塔——以“流量思维”推进强制垃圾分类,以海量内需教化良好习惯养成。
是湿垃圾、干垃圾,还是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上海市强制垃圾分类一个月以来,不仅上海市民身体力行地解答这个问题,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学习热潮,各类相关文章、漫画在网上火热传播。
满月的垃圾分类制度在风生水起地改变着上海市民的同时,亦在润物无声地改造着公众对环保生态的认知自觉。误解、抱怨,适应、实践,磨合、习惯——越来越整洁的社区、越来越清爽的街道,胜过是非与价值之辩的千言万语。
垃圾分类是全民参与的大事,不仅要求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更要求每个群体都能“唱大戏”。从耄耋老人到垂髫小儿,从社区大妈到志愿青年、乃至明星大V,都可以在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中找到“最佳人设”的位置。
在垃圾围城的当下,强制垃圾分类虽然是个严肃的事情,但谁说它不能有些轻松娱乐的“流量思维”呢?所谓垃圾分类的“流量思维”,起码包含两个可供借鉴的层面:一是以“流量人物”带动理念传达。有号召力的明星大腕也好、当红爆款的网络主播也罢,哪怕就像在演唱会门票上印上“这是干垃圾”的细节创意,在利用粉丝粘性的同时,更好触达了最广大的特定群体。从传播规律上说,可能比板着面孔训话的宣传更入脑入心。
二是以“流量平台”迭代商业文化。在这个消费时代,最好的生活理念当无缝渗透在“买买买”的交易场景里。商业文化,在与时代价值接轨的同时,也能在单纯的营收KPI之外承载更多温暖的社会责任。商业是最好的公益、买卖是最佳的分享,让垃圾分类这样的全民公益变得更时尚、更互动、更快乐,互联网企业仍有大可作为的空间。
“不分类的垃圾才是垃圾,分了类的垃圾就成了资源。”上海老港固废基地实施垃圾分类后,由于水分减少,每吨垃圾的燃烧热值从1700大卡提高到2300大卡,发电量从480度提高到550度。干垃圾可以用来发电,湿垃圾可以用来填埋堆肥……事实证明,垃圾分类在提升文明素养的同时,亦在实打实改变着城市生态。
道理说起来容易,行为改起来困难。从一张小小的演唱会门票开始,从一次购物节的APP推送开始,点水成海、聚沙成塔——以“流量思维”推进强制垃圾分类,以海量内需教化良好习惯养成,这般增量上的功夫,必会推动垃圾分类往前一大步。(邓海建)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