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670万建赝品博物馆,大学的专业性何在

2019-10-16 17:04:58

重庆大学赝品风波,背后有没有这种变相的利益往来,仍然有待调查。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假得荒唐”的赝品大量流入,都说明在文物捐赠上缺少基本的准入门槛。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10月7日对外开放的重庆大学博物馆展出了大量文物,然而很快一篇《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引发文博界巨大反响,该文章称“吴应骑教授捐给重庆大学的,竟然是几百件赝品,而重大耗资数百万建立的,居然是一座赝品博物馆?”对此,重庆大学发布公告表示,已成立工作组进行核查,重庆市文物局也已就此事介入调查。

  仿制秦始皇陵铜车马的“改装版铜车马”;仿制后母戊鼎的“商代兽面纹牛鼎”;造型来自平朔秦汉墓或海昏侯墓、高达一米多的“汉代雁鱼铜灯plus”……从网上流传的图片看,一些藏品可以说是脑洞大开,和曾经爆红的奶奶庙一样,极富山寨气息,以至于有文物专家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假得荒唐”。

  在遭广泛质疑之后,重庆大学这次展出的一些疑点,也被逐渐揭开。比如此前当地媒体报道提到,捐赠者吴应骑曾表示,“文物都是经过相关专家鉴定的”。既然如此,为何混入了不少连外行都能察觉的赝品?另外,吴应骑跟重庆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其子正好是重庆大学博物馆的现任馆长,这种特殊的身份关系,是否是赝品流入的重要因素?

  按照常理来讲,赝品堂而皇之地混入大学博物馆,要么是把关者专业水准有限,在鉴定上出现了看走眼的情况,要么是根本没有进行把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在文物界,很流行的“国宝帮”操作套路,就是通过各种运作让文物进校进馆,让高校为收藏的赝品背书。

  重庆大学赝品风波,背后有没有这种变相的利益往来,仍然有待调查。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假得荒唐”的赝品大量流入,都说明在文物捐赠上缺少基本的准入门槛。

  对高校来说,对文物来者不拒、囫囵吞枣的功利心态,其实不难解释。一方面文物收集尤其是建设博物馆,需要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藏品的数量,博物馆的规格,又是能够体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参照。在这样的前提下,难免会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而如此功利心态,正中一些别有用心的捐赠者下怀。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曾出席吴应骑捐赠藏品评估会议的一名重庆大学教授接受采访时辩护称,把藏品捐献出来就值得赞赏,重庆大学发展了90年还没有自己的博物馆,质疑者不应该“把它扼杀在摇篮中”。

  这种辩护经不起任何推敲。首先,本次捐赠背后,到底有没有“国宝帮”那种拿高校门面为自己背书的利益意图,仍然有待调查。其次,高校不是菜市场,是拿着纳税人钱财搭建起来的教学和学术科研平台,必须要有专业的水准。尤其重庆大学还是985高校,在接受文物捐赠上,理应有严格的鉴定筛选,这绝不是吹毛求疵。

  不管怎么说,此次重庆大学赝品风波需要彻底的调查。往大了说,关乎大学的声誉;往小了来看,也涉及到多达670万的建馆资金是否合规的问题。而跳出来看,重庆大学招来的激烈批评,对高等院校是有力的警醒,饥不择食、来者不拒,都会拉低公信力。(熊志)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