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奖金转换为研发投入,推动科研良性循环
包括诺奖在内的科技大奖,是对所有科研人的鼓励。而更多科研资金,也是让科研良性循环并取得更多研究成果,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的必然途径。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而且,从12月6日起,“诺贝尔周”就开始了。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的一个看点是,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将把奖金捐赠出来作为研发基金,这无疑可以促进科学发展。而且,与之相关的是,今天有更多的企业、组织机构、富豪等愿意为科研投入研发资金,这对科技发展也是一个良性循环。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去世前立下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今年的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因其减轻全球贫困所采取的实验性方法研究而获奖)都表示,将把900万瑞典克朗(约合90万美元、647万元人民币)奖金捐献出来,用于资助未来15年的经济学研究。
迪弗洛在解释他们为何捐出这笔奖金时称,“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读到过居里夫人用她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收入买了一克镭来进行研究的故事”,“我们的领域是一个协作的领域,所以支持下一代经济学家就是我们的‘镭’。”
今年奖金900万瑞典克朗,确实是一笔不菲的财富。诺贝尔奖奖金来自于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收益,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留下的财产约3100万瑞典克朗(今天约合17.02亿瑞典克朗),这些钱被转换成基金并投资于安全性较高的证券。诺贝尔奖奖金每年的数额视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收益而定,因此每年的每项奖金数额也就各不相同。
尽管有获奖者捐出自己的奖金以资助科研,但是科研的投入还是以各种研发(R&D)经费的投入为主。而且,今天世界上也有更多的富豪对科研投入了大量资。只有当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和越来越丰富的需求时,才会既促进经济发展,也让更多的人成为富豪。财富源于科技,也应当回归和回馈于科技。富豪回馈科技和科研人员既是顺理成章,也是天经地义,当然也是一种荣誉和长远眼光。
在研发经费上,富豪和企业越有钱,越是愿意投入更多的钱进行研发,因为新研发和创新成果才能获取更多的财富。欧盟委员会的《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对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公司在2017-2018年度的研发投入情况进行排名,可以让人们比较地看到研发投入的情况。全球企业研发投入前三名分别是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以134.37亿欧元(约152亿美元)的研发经费位居榜首。其次是美国谷歌母公司Alphabet(133.88亿欧元)、德国大众(131.35亿欧元)、美国微软(122.79亿欧元),中国华为(113.34亿欧元)。第6至第10依次是美国的英特尔和苹果,瑞士的罗氏,美国的强生和德国的戴姆勒。
在对科研人员的高额大奖上,目前奖金最高的“突破奖”也反映了财富回馈的某种路径。这个科技奖于2012年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夫妇设立,现在加入了一些世界项级富豪的捐赠,包括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脸书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夫妇、腾讯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化腾、基因技术公司23andMe联合创始人安妮•沃西基等。而且,这个大奖还特别体现在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每年有不超过三个物理新视野奖以及不超过三个数学新视野奖,以表彰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这也是它区别于诺贝尔奖等其他国际大奖的地方,因为后者奖励的大多是年长的科研人员。
今天,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无数科技大奖,以及未来更多的科技奖和更高的奖金,是对所有投身于科研的人的鼓励。而更多的企业、组织机构和富豪对科研投入更多的资金,也是让科研良性循环并取得更多研究成果,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一种必然途径。(张田勘)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