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是神童还是见不得光的“神通”?

2020-07-14 17:37:51

为何总有一些人、一些机构不惮于把公众一眼就能看穿的把戏“假戏真做”?为何一些冠冕堂皇的评奖却往往经不起常识的考验?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据说,这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医学或生命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而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如果是真的,这妥妥的是神童。然而目前的核查结果证明,神童或是假,有些人有着见不得光的“神通”,个别机构有些不可告人的“神秘”或才是真。

  该论文及其获奖背后的故事,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回应。但从已有的关键线索来看,大概率是“父母搞研究,儿子拿成果”的路数。如果确系如此,从过往曝光的一系列类似情况,以及一些评奖的“含金量”看,也完全在公众的意料之中。而此事真正让人意外的是,该项目已先后获得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外界一看就感觉难以置信,项目到底是如何通过层层评审的?或者说压根就没有评审?

  要知道,单看各种主办单位的名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可一点都不山寨。然而,就是在外人看来如此权威的大赛,最终却闹出这般低级的闹剧,着实是过于讽刺的反差。近些年,不少针对青少年赛事的升学加分已经取消,一些山寨评奖机构也已经被取缔。这可能同时让人产生错觉——剩下形形色色的评奖应该是可信的。然而,现实却未必如此。

  每每这样的事件被曝出,我们第一时间会联想到评奖机构的公信力乃至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可一些拙劣的手法,其实首先是在强化一种反智的社会氛围,这才是最可怕的。为何总有一些人、一些机构不惮于把公众一眼就能看穿的把戏“假戏真做”?为何一些冠冕堂皇的评奖却往往经不起常识的考验?这样的问题不厘清,类似的荒谬就很难真正终结。

  说得更直白点,包括各种可疑的评奖在内,在很多领域,我们都在经历“房间里的大象”式困境。不是没有常识,而是常识不被尊重;不是没有“雪亮的眼睛”,而是各种“假装看不见”的力量常常扭曲了看得见的事实。尤其是这起事件中,评选的奖项是科技创新,关涉的单位也是科研单位,本该是最讲科学的领域和地方,却很可能在进行有违科学的操作。

  就个案来看,此事还需要继续追问的是,类似这样的“插曲”,到底是个例还是常态?其他获奖项目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吗?而这样的案例,也不得不让人怀疑,该评奖的初衷是否已经被扭曲?它的现实意义还有多大?事已至此,该回应的不应该只有获奖者父母的单位,评奖机构更有必要出来走几步。(朱昌俊)

责任编辑:刘朝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