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证书都是买来的?诚信教育必须抓紧了
公益服务或许是“小事”,但“小事”就要作弊、就要造假,那么对他们来说,人生的“大事”是不是也要想方设法“走捷径”呢?
加盖公章,并写有志愿者姓名和服务时长的公益证书,竟在网上明码出售?据媒体报道,一些学生出于拿证书加学分、申请奖学金、升学等目的,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购买公益证书。记者向主办方核实“2020某某马拉松赛”志愿者服务工作证书的真伪,得到确认该志愿者证书由组委会所发,而这样的证书只需220元就能在网上买到。
由于高校日益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及学生在申请出国留学、求职时,公益服务记录能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有相应的公益服务证书和公益活动记录对学生越来越重要。然而,一些学生获得公益服务证书的方式,不是自己亲身从事公益服务,而是想着投机取巧,在网上买一张证书。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那些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机构,还对踏实从事公益服务的其他学生造成不公。
公益服务是人们出于善心从事的服务性工作,本应该是不计物质回报的付出。有关机构向参与公益服务的人发放证书,既是对他们的精神褒奖,也是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将从事公益服务的情况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也旨在勉励学生的公益心,选拔出那些真正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才。因此,“真善美”是公益事业的核心价值,诚信是公益活动的根本。那些伪造或者冒名使用公益证书的人,从根本上违背了公益理念。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网络上贩售的证书本身不是假的,证书是真的,公章是真的,只是上面名字的所有者根本没有参加过公益服务。很有可能是一些“内部人”在取得盖有公章的空白证书后在网上出售。因此,在查处这些破坏公益精神的案件时,要注意顺藤摸瓜,从源头上切断公益领域的蛀虫。
公益证书在网上随意贩卖的情况,也暴露出组织公益服务的机构把关不严、对公益服务记录掉以轻心的问题。从笔者从事公益服务的经验看,一些组织公益服务的机构只管批量印制证书,在公益服务活动结束后向志愿者发放时甚至不写名字,让志愿者自己补充填写,一些剩下没发放的证书也不会及时销毁。也许在一些管理者看来,这样的证书“含金量”不高、“没什么用”,但能够取得空白证书的内部人员,就有可能把它当成不可多得的“商机”。
在要求组织公益服务的机构加强管理的同时,治理公益证书网络贩卖乱象,最根本的是督促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系好“诚信”这粒对成长至关重要的扣子。对此,要充分发挥诚信档案的作用,对失信者严加惩戒,让全社会树立诚信记录伴随终身的意识。只有让失信者付出其难以承受的代价,才能让社会形成重视诚信的氛围,使更多人不敢轻易失信。
其实,在一个成熟的诚信社会里,维持信誉的根本方法,不在于严苛的事前审核,而在于对失信行为的唾弃,尤其是让失信者犹如“社会性死亡”的震慑力。正常的社会,“守信”本来就是对公民品格的基本预设。更何况,公益服务项目多种多样,发放公益服务证书的机构和主体数不胜数,如果为了少数人的失信而不断提升管理门槛,无疑将消耗本不宽裕的公益资源。
正因为失信的代价微不足道或遥遥无期,失信行为带来的“收益”显而易见,少数学生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选择这样一种不体面、不正当的证书交易。公益服务或许是“小事”,但“小事”就要作弊、就要造假,那么对他们来说,人生的“大事”是不是也要想方设法“走捷径”呢?为了一己之利,为了装扮履历而产生不珍惜信誉、不顾及规则的想法,是十分危险的。
网络买卖公益证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启示:要告别单一的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惯性思维,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细致的监督,更离不开人人守信的社会氛围。(王钟的)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