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识字的成年人需要更多的脱盲机会

2022-10-09 18:38:00

解决这种群体性问题,仍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的介入。除了直播间的热心“老师”,专业性公益组织的关注,成人教育服务的完善等等,都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据媒体报道,73岁的杨维云当了50年老师,去年开始有了最特殊的一批学生。这些学生一共几万人,来自上海、湖南、新疆等全国各地,年龄从学龄前跨到72岁,中年人居多,大部分是女性。他们以一个个昵称出现在她的直播间,几乎都背负着共同的秘密——不识字或不会拼音。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不识字的成年人接近3800万。看地图,识路标,进商店,抑或独自外出,对他们来说都是横在眼前实实在在的难题。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衣食住行、上网聊天,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不识字到底会遭遇怎样的困难。而当这样的人口乘以3800万,它就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成了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社会问题。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文盲率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8%下降为2.67%,但文盲人口总量依然接近3800万。或许正因为文盲率很低了,“扫盲”在今天似乎对多数人而言都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词汇。这个背景下,杨维云专门致力于教人学拼音、识字的直播间,显然为很多人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让这个边缘化的群体被更多人所知晓。

  事实上,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类似杨维云这样的“教学”直播间并非个例。它们的受欢迎,真实地映射出,被现代人视为是最基础技能的“识字”,对一些人而言依然是遥不可及的“刚需”。这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不识字可谓处处受限——难找工作,不敢社交,乃至独自出行都成问题。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免费(低价)、专业的教学“启蒙”。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像杨维云这样热心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但除此之外,我们的成人教育体系,是不是需要对这部分群体予以更多更普惠的关照?

  一方面,这部分群体很多都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更多的能力去支付重新学习的成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教育水平低又严重限制了他们进一步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识字的尴尬,在今天对于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解决这种群体性问题,仍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的介入。除了直播间的热心“老师”,专业性公益组织的关注,成人教育服务的完善等等,都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扫盲的涵义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比如传统的扫盲教育多关注个体读、写、算能力的掌握,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里,能否识别现代社会符号,能否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管理已被纳入其中。“互联网扫盲”“数字扫盲”已经成为新的需求。比如,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人因为不会使用手机而仿佛被“隔离”在另一个世界、在现实中屡遭困难的现象,就频频引发关注。这些都表明,“扫盲”在现代社会不仅仍有必要,而且必须与时俱进。

  对社会边缘群体的照拂程度,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人性化温度。让近3800万文盲人口能够得到更多的公共关注,帮助他们共享社会进步的红利,摆脱边缘化状况,值得全社会共同努力。(朱昌俊)

责任编辑:郝悦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