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广“时间银行”,让老年人的奉献精神被看见

2022-11-10 13:57:47

当“时间银行”成为跨年龄段的爱心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助人助己”的社会氛围,我们就更有信心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困难。

  对老年人来说,最宝贵的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时间”。近年来,多地探索“时间银行”,即“互助养老”模式。例如,《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提出,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开展社区邻里服务、低龄健康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结对关爱等互助性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储蓄、兑换等激励、保障机制。

  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为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养老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积累“时间币”。时间币既可以兑换一些当下的服务,也可以积攒着,等日后需要时再拿出来用。这种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模式,被形象地称为“时间银行”。它精准指向当前养老服务在人力、资金、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痛点,为社区养老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目前,参与时间银行、提供志愿服务的,大多是精力相对旺盛、富有余力的低龄老人。他们有能力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照料他人。但是,随着年龄逐步增长,他们的体力与精力难免下降,迟早有一天需要他人的照料。与此同时,老人之间对彼此身体、心理的变化更加熟悉,他们的互相陪伴也更加融洽和谐。以当下的时间换未来的时间,以当下的奉献换未来的回馈,这种助人助己的理念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强吸引力。

  “时间币的积累,意味着我们的奉献精神得到了认可”,在一些参与时间银行的老人眼中,他们追求的不是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精神的满足与激励。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有着继续发挥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但是,一些人总是充满成见地认为,退休老人就应该“安安分分”享受养老生活,或者就在家帮子女带孙辈。老人的奉献精神不被承认与支持,既辜负了老人的心意,也浪费了重要的社会爱心力量。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历来就有互助的美德倡导。互相熟悉的老年人组成一个圈子,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相互陪伴,这本来就是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如今,对于大量子女不生活在身边的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重要的依靠。发展互助养老,探索“时间银行”等新型养老方式,不光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反映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客观特征。

  当然,推广“时间银行”需要精心设计,让参与其间的老人皆有所偿。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定、存储和兑换,必须明确实施方案,并尽可能地简化流程。参与“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大多数没有专业的养老技能与经验,因此也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能力,避免服务过程中出现风险意外。以上海为例,目前“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等,这些项目较为充分地平衡了老年人的身心特征与发挥余热的心理。

  “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不光老年人可以参与“时间银行”,年轻人也可以参与其间。要让“时间银行”志愿服务走向常态化,并形成持续影响力,青春力量不可或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在逐步走向衰老,因此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将时间“存起来”的需求。因此,让“时间银行”充分发挥其设计初衷,必须强调其面向未来的一面,而不是局限于当下。

  当社会上各个群体都以实际行动关心关爱老人,“时间银行”成为跨年龄段的爱心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助人助己”的社会氛围,我们就更有信心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困难。(王钟的)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