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强行收费”,筹款平台丢掉了什么
如果消费公益和公众的善心,乃至消费社会正义,那么这样的模式注定受到诟病。收了钱却丢了道义,乃至丢掉良知,相关平台能走得远吗?
“每次碰到朋友圈转发需要捐款的,都会捐5元,但是每次都要我多捐3元,这3元是给平台的,搞得我都不想捐了”。据报道,近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网友抱怨:自己在某筹款平台上捐款,“无缘无故”被多收了3元。仔细一看,这3元原来是平台收取的绿医服务费用。记者调查发现,多家众筹平台存在收取3元费用的情况。
“你想的是献爱心,人家想的却是一笔好生意!”多家众筹平台“强行收费”,犯了众怒,直接造成的后果是:“搞得我都不想捐了”。如此一来,既重创了捐款者的爱心,也折损了公益慈善事业。
平台运营是有成本的,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须尊重捐款者的知情权,收费得收得清清楚楚,还需用得明明白白。关键还在于,不能强行收取、偷偷收取。
据报道,相关平台以提供健康服务、帮助平台运营、提高打款效率等理由让用户选择勾选并同意“支付3元”费用。该选项虽然可以取消勾选,但不少网友称不仔细看根本不会注意,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多收了3元。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收费方式是轻佻的,相关平台既丧失了企业伦理,也侵犯了用户权益,还涉嫌挑战了相关法规。按照《网络安全法》等规定,企业APP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必须履行向用户“明示同意”的程序。“默认勾选”涉嫌违反法规,但设置不够明显,误导用户勾选,同样不可取。
有个案例是,某捐款者表示:“我一般是刷脸支付,还没反应过来,钱已经支付出去了”。由于没有注意到筹款页面上的告知内容,看到生病的孩子需要筹款就点击筹款链接捐款,这名捐款者为其“粗心”付出了代价,但平台推卸了应有的责任?
多收的三五元,不是小事,平台应给捐款者一个说法,这个说法不能是敷衍式表态,也不能止于危机公关,应拿出真诚姿态和有效措施来回应舆论质疑。
其一,每次“强行”收费3元,这个标准谁定的?有人捐5元,却被“强行”收费3元,占比高达60%,不可谓不高。再说,每一笔3元累计起来是个惊人数额,平台拿得心安理得吗?而每次“强行收费”3元,问过用户是否同意了吗?收费标准制定合理吗?如果不合理是否该取消而不是自顾自地默默收下去?
其二,每次收取的3元最后是如何支配的?这些钱来自捐款者,显然应给捐款者一个交代。如何交代?把账目晒一晒,具体收了多少钱、如何开销、有没有被挪作他用等,都该如实呈现。“晒”,是为了给捐款者一个交代,也是便于监督,防止钱被私用。
其三,“强行收费”3元,是否涉嫌叠加收费?有筹款平台发布公告,因平台在技术研发、运营服务、资金安全方面的不断投入,运营成本逐渐增加,按照单个筹款项目提现金额的6%收取平台服务费。既然收取了筹款项目提现金额的6%,为何还要收捐赠者的每笔3元?
其四,如何化解“强行”收费的风波?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查询发现,关于筹款平台显示捐款金额和扣款金额不符的投诉有上千条。筹款平台表示,“如您需要退费,请您在××筹公众号—个人中心—我的捐款—资助平台处申请退费。”非要捐款者申请才退费,有失公平。
在商言商,无可厚非,但是,公益不能变成生意,如果消费公益,消费公众的善心,乃至消费社会正义,那么这样的模式注定受到诟病。收了钱却丢了道义,乃至丢掉良知,相关平台还能走得远吗?(王石川)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