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铅中毒原因查明,幼儿园食品安全防线不可如此脆弱

2025-07-08 18:27:25

重建信任,需要对失守的幼儿园食品安全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整顿。调查不是案件的结尾,而应成为治理的开始。

  7月8日,甘肃发布了对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的调查通报。251名幼儿中有233个孩子血铅超标,而罪魁祸首是该幼儿园往食物中添加了不可食用的含铅的彩绘颜料。目前,公安机关以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将涉案8人刑事拘留,对另外2人依法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

  通报提到,该园后厨人员在园长与投资人的同意下,从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食品制作。留样中的三色红枣发糕、玉米卷肠包的铅含量分别为1052mg/kg与1340mg/kg,是国家标准(0.5mg/kg)的两千多倍。

  这份通报终于给了家长们一个迟来的确认,不是孩子“脾胃虚弱”,也不是家长神经过敏,是孩子们真的吃了有毒的食物。要知道,当初家长们发现孩子生病后,根本找不到原因,不得已,多位家长带孩子去西安就医,才证实血铅严重超标。

  通报也明确了患儿救治的进展,专家、药品、床位等救治资源充分给予保障,这样的安排让家长们和社会公众稍稍放了心。同时,当地纪检监察部门也启动了问责调查程序,围绕属地管理、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等职能职责履行情况,全面深入开展问责调查。说明此事的调查并不会随着幼儿园责任人被抓而停止,监管层面的疏漏也同样被纳入了上级部门的调查视野。

  当然,调查只是初步结果,还有些地方不够详尽。比如关于动机,公安部门表示,幼儿园是为进一步扩大生源,增加收益才这么做的。幼儿园想做出颜色鲜艳的点心,不管是出于讨好孩子,还是为了拍照,都可以直接放不同颜色的果蔬粉,如果想节约成本,还可以用食用色素。何至于用明确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来代替?有多年经验的园长和投资人做出这种决策,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必然不能以无知来辩解。

  事件曝光后,甘肃麦积区迅速开展了对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堂的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这固然是必要的,但从经验来看,高压检查不可能是常态,如何建立日常的长效监管才是关键。毕竟,如果幼儿园食品安全标准再严一些,如果幼儿园的留样总能被认真对待,如果家长们能走进厨房检查原材料、监督加工流程,如果要求园长陪餐,和孩子们吃一样的食物……这场悲剧或许就能避免。

  有从业者认为,从健康出发,应该推广最严格的幼儿园食品安全标准。高标准的地方,会要求幼儿园制作面点时除了酵母之外不能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还要建立专门保管库,由专人采购、管理,每次使用的剂量都要登记且不超标。并且从实践看,这些高标准管理模式,幼儿园执行起来并不困难,成本也不高。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必须建立起来,包括采购渠道、加工流程、每日菜单、食材、添加剂等都应被统一备案,并随机抽查,用透明的流程来保障安全。

  这些实践都有积极意义,但遗憾的是,一方面,不同地方的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并不统一;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再高的标准、再完善的采购体系也没办法阻止一个黑心经营者。

  其实,回溯天水这起事件发展的过程,我们就会明白,制度的关键在执行。当前期有家长反映孩子身体异常时,是谁在敷衍?当孩子在天水做检测时,又是谁向家长们发信息说血铅正常,意图掩盖?如果地方的主管部门在舆情未发酵前倾向于把问题压下来,那么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有可能被人刻意绕开。

  所以,监管之外还得有监督。是否考虑推广幼儿健康异常强制上报与干预机制?如果某一机构中,短期内出现大量“疑似中毒症状”,哪怕不确定病因,也应触发公共卫生调查,而不是继续让家长独自奔波,求助无门。而日常监管中,不同主管部门的跨区域检查,对幼儿园的第三方审计,以及家长对幼儿园食品制作过程的监督等措施,或许也都是制度补漏的有效方法。孩子的饭碗不该依赖运气,幼儿园的食品安全,也不能总是靠事后救火。

  这起事件之所以被舆论持续关注,是因为它击中了家庭最柔软的那根神经。重建信任,不只需要对涉案园长和厨师的严惩,更需要对失守的幼儿园食品安全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整顿。调查不是案件的结尾,而应成为治理的开始。(马青)

责任编辑:刘朝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