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且行且思量,有感于“每天跨省赴京上班”

  我有一项特长,就是经常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让我真心佩服的女人。佩服的原因,是她们拥有着坚定的意志力和信念。在这个周末,我又从新闻中遇到了一个这样的女人。

  新闻里是这样介绍的:“一个家住在河北沧州的年轻妈妈,每天早晨乘出租车到车站,赶7点23分的高铁,58分钟之后到北京,再乘地铁,9点15分到单位。下午下班后,她会倒着重复早上的路线,8点40分左右,回到在沧州的家。每天的交通费是225元。”

且行且思量,有感于“每天跨省赴京上班”

  这样的生活,她已经坚持了一年了。新闻中,她说回头看看,自己都佩服自己。我也特别佩服她。除了每个月四五千块钱有形的花费、看得见的起早摸黑、在各种站台和车厢里奔波拥挤,还有每天都要若干次追赶时间的紧张感。除非她放弃这种生活方式,否则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会一直压在她身体上、精神上。

  所以,估计每个人看了她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之后,都必须承认,这不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

  可是,她每天回到家里之后,就可以陪伴才一岁的孩子,可以和同样加班晚归的丈夫一起吃晚饭。甚至可以在情人节的晚上,和丈夫享受点儿小浪漫。这样一看,就又会觉得,同那些为了事业打拼,不得不错过孩子的成长的母亲相比,她简直堪称幸福。

  据新闻介绍,她本来是全家人生活在北京的,虽然居住在六环外。因为丈夫工作调整去了沧州,两地相隔半年之后,他们夫妻做出了这个惊人的决定、并执行。

  这个时候,如果想熬鸡汤,就可以很深情地说一句:“女子本弱,为母则强。”

  但她让我们所想到的,确实不仅仅是一碗鸡汤。这位年轻妈妈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与生活之间的对垒,也正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的日常状态。

  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似乎可以归纳为三种状态:想好了再做、做完了再想、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只做不想。

  无疑,第一种是最完美的,也是最符合中国人所固有的秉性的——崇尚温和、宁静、有礼有节有序。

且行且思量,有感于“每天跨省赴京上班”

  可时代的发展是呈曲线状的,而我们这些人碰巧赶上了起伏比较密集的一段。这就注定了,人们的生活总是在被迫进行急转弯,很多时候不是不想,确实是变化总比计划快。就像这位年轻妈妈,她生孩子的时候肯定也是做了周全的计划,却无法预计到企业搬迁这种战略性部署。

  遇上了这种情况,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无条件服从外部变化造成的冲击,任凭计划好的生活被冲得落花流水。要么就像她现在这样,努力打造出一条小船——哪怕只是个竹筏——努力穿过这一次气候变化造成的风浪,最大限度争取继续按照自己的心愿完成生活。

  至于她这种生活方式,得失之间究竟该如何衡量,外人无权置喙。但她面对生活变化所采取的态度,确实是值得人们学习,因为她勇敢地尝试了另一种生活态度:且行且思量。既然生活变化急速,不再留给人们漫长的思考和准备的时间,那就一边做一边想,一边努力往前走,一边调整琢磨。

  很多人向往文学作品中的旧时田园时代,雁来有信,花开有期,每天黄昏炊烟升起的时间都是几乎固定的,每个人都有大把的时间同生活慢慢去磨合。

  可现在,田园和炊烟已经一去不复返。生活变成了一架巨大的机器,咆哮着、渴望着把所有人都卷进去,成为它的一个零件,按照它的频率和节奏完成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社会里,想远远逃避开这架庞大机器,需要极强的实力或极大的勇气,一般人很难做到。

  于是,很多人就像这位年轻妈妈似的,被培养出了一种能力:随时调整并快速决定新的生活方案、决定了就坚定执行、执行了就持之以恒。

  无疑,把这种能力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是艰难的,所以她才令人佩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渴望旧日田园牧歌,期望着一梦醒来,生活又变回了传说中的静谧模样。

  但梦终归是梦,成不了现实。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就是像现在这样,在与生活的妥协、逃避、对垒中,做出选择。乐观地想,也许再过几百年,田园重又归来,那时的年轻人在日复一日的宁静中,会向往书本中所记录的我们今天的生活:“旧时的人们真幸福,每天的日子都那么喧嚣热闹、活力四射,现在的生活好无聊。”(聂昱冰)

[责任编辑:刘冰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