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中国服饰的语言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题目中的这句词,出自南宋遗民词人萧汉杰的《菩萨蛮•春雨》。这词算不得有名、句也称不上出众,但却能在一个特殊的节点,牵动一群特定的人物的心。这群人就是有情人;这个节点,就是中国古人赋予服饰的特殊寄寓。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中国服饰的语言

    古今中外,“诗”大部分都是用来表达各种爱的。西方人直白,所以说“我爱你”的时候也是直白且啰嗦的,“你是我的星星,我的月亮……我爱你骑上战马的身影,爱你的宝剑,我胸前仍旧珍藏着第一次见面时你送我的玫瑰……”反正就是这意思吧。

    中国人含蓄,女人想表达对男人的爱和思念,百转千回,就是手中缝纫着的一件衣裳。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洒脱浪漫如李白者,这个能把天上人间精词妙句信手拈来的人,想表达出戍边将士的辛酸,也选择了最传统的方式:家中长夜不眠为丈夫赶制棉衣的妻子。也或者,在长安的那个夜晚,这个放荡不羁的才子,真的被这些朴实痴情的女人打动了。

    古人不仅善于用一件衣服,替无数女人说出千百年来相同的情丝困扰:“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也极善于用衣服传递出各种情感。《晏子春秋》中就有“衣莫若新,人莫若故”的句子。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先贤们就已经用衣服来做如此重要的比喻,而且逻辑准确、论据有理、论点可信,无法反驳。

    人生的道理都是来自于生活。民以食为天,食当然天经地义排在首位,位列第二的,就是衣服。也正因为它并不是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却又是重要性不可替代的必需品,所以围绕它产生出的人生哲理,是最多的。这也正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极重事实和逻辑规律的。也正因为有这两点作保障,所以它禁得住岁月的冲刷和一代代人反复思考。

    中国服饰也是传统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重要辅助。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中国服饰的语言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这是屈原《九章•涉江》开篇的句子,我确实比较俗,心中“屈原”的形象,就是从这句话里得出来的。所以在我心里,抛开一切不谈,屈原都是一个标准的、有气质、有品位的美男子。截止到目前,没有一个剧本或者影视形象中的屈原能达到我的想象。文字对人的洗脑,就是这么强大。

    近一些的例子,可以看看《三国演义》中,羽扇轻摇的诸葛亮、白袍白马素银枪的赵子龙。这一文一武两个形象,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文臣武将的代言人。如果再有男人强调,因为自己是直男,所以没看出妻子这一周其实是换了六件同色系的风衣,而不是穿了同一件长大衣。就把这本书扔给他,让他重新复习一遍:“一个能把《三国志》演变成小说再彻底写明白了的男人,都能懂的不同男人穿不同衣服的重要性,你怎么就看不出自己媳妇换衣服了?”

    玩笑归玩笑,但每当看《三国演义》《红楼梦》甚至《西游记》,都会忍不住感叹:“对于驾驭服饰为人物服务,这些作者真是行家。”

    其它历史记述中也是如此:“凤冠霞帔、荆钗布裙、顶戴风流……”,以及杜甫《丽人行》中的:“头上何所有?背后何所见?”衣饰往往成为了一个人一生的写照乃至总结。“天衣无缝”,则是用最具烟火的形式描述出神仙与凡人的区别:做了神仙,就不用再受服饰缝纫工艺的困扰——又是一次现实主义、逻辑思考、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还有最简单又最动人心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有一次在广东佛山,偶遇一对新人拍婚纱照。新娘是典型的潮汕女子,骨骼纤细小巧,穿了一身传统中式礼服,大红、绣花、层层叠叠的云肩。那云肩惊艳了我,那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发现云肩的美。以前在博物馆很多次看到过云肩,因为模特或衣架都是现代风格的,肩膀笔直端正,所以披上云肩就跟穿上锁子甲似的,实在看不出美在何处。

    而云肩披在这位新娘身上,就像孔雀羽毛一样,层层垂落着,华丽中又不失优雅娴静。

    原来,云肩是专为补充古代女子的美而设计的。就和博物馆中珍藏的那些想象力、创造力、制作工艺都突破天际的古代珠宝首饰一样,每一样都无言却有力地证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满与成熟,已经浸透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让生活每一个环节都能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最准确的情感传递、文化表达。

    就像“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曾经少年时是怎样的倜傥无忧?春衫薄。(聂昱冰)

[责任编辑:刘冰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