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两会大家谈】“中等收入人群倍增”是一项强国固本之举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 > 正文

【两会大家谈】“中等收入人群倍增”是一项强国固本之举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0-05-25 12: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江德斌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建议“希望国家制订未来10至15年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计划”,“通过各种改革,把现在4亿人口的中等收入人群提升到8亿。”提出要把城镇化落实到实处,给中低收入家庭减负,包括医疗、教育等各种负担,通过政府正常开支的方式减负。让中低收入家庭更快地迈入到中等收入家庭当中,也让中低收入家庭不至于因为看病和子女受教育而沦为低收入家庭。

  这一建议,是通过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倍增,将社会阶层结构由哑铃型变为纺锤形,形成一个庞大而稳固的群体,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等收入人群倍增”旨在从经济发展和分配、福利等入手,使得社会财富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提升其社会阶层属性,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结构,是一项强国固本之举。

  此前,“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该“收入倍增计划”面向全体民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专家认为“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而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显然已提前完成“收入倍增计划”。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提高居民收入将成为发展的重点,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特别是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具代表性,也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初具规模,城镇化仍在进行中,消费升级全面推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不过,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负担较重、环境污染、老龄化等问题依然严峻,亟需得到妥善解决。

  可见,考虑到当下内外部的复杂因素,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影响,我国的发展重心应有所倾斜,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总量,完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让更多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给中低收入者减负,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让更多中低收入群体晋升到中等收入,可以夯实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基石。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再单纯追求数量型发展,更需要有质量的发展,“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将目标聚焦于中低收入群体,让更多人过上富足、幸福、稳定的生活,这本身就是有质量的发展。

  有恒产者有恒心。在“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实现后,相信国家和社会将会更加稳固,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将得到改善,社会治理水平亦会得到提升,国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将愈发坚定。(江德斌)

 

  “两会”系列网评稿件:

  【专家学者看两会】“两会”召开彰显制度优势 提振社会信心

  【两会大家谈】非常时期的两会,承载更多期待

  【两会大家谈】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让“进”更“稳”

  【专家学者看两会】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政协答卷”

  【专家学者看两会】凝聚决战决胜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两会大家谈】读懂“最短”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信心与定力

  【专家学者看两会】直面挑战,坚定信心:中国的发展充满希望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