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5月17日,#在北大附中上学有多幸福#冲上微博话题热搜榜。一名短视频博主以北大附中学生的第一人称视角,自述该校课程多么自由,校规多么人性,课外活动多么丰富。而数据显示,该校近年平均清北录取率高达10%左右,50%以上的同学升入国内985高校,95%以上同学升入重点本科院校。这种充满素质教育人文色彩而又能在高考中成绩斐然的教育模式,对所有经历过高考沉重压力的网民而言,不啻为一种巨大的心理冲击。
就这则视频所引起的舆论关注而言,首先需要考证的是视频是否真实反映了北大附中的教育现状。作为一所海淀老牌牛校,北大附中与人大附中、十一学校、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一零一中学组成的海淀“六小强”,近年来包揽了海淀区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北录取名额。根据清华北大2020年在京招生录取信息显示,其中北大附中有29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北京大学录取21人,清华大学录取8人。2019年清北在北大附中也录取了27人。在“六小强”中,北大附中素质教育抓得好,学生课后作业较少,各项兴趣爱好有了时间和精力保障。
虽然如此,若据此认为北大附中的学生就能轻轻松松“躺赢”高考,则纯粹是一种放大焦虑的误读。轻松学习的人可能有,但那是凤毛麟角的天才,如果全校学生都是这样轻松学习,显然不符合常识。重点校也好,非重点校也罢,要想取得好成绩,都需要刻苦努力。关键是,许多资质很好的学生也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但不一定能考入理想学府。而北大附中的学生在自身刻苦努力之外,其录取率高还源于学生基础素质好、教育资源优质、父母全力配合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本质上是各种优势资源堆积培养出来的一群牛娃之间的比拼。
由是观之,前述视频描述的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教育图景,但也是在各种优质资源条件基础上形成的“盆景”。经过剪辑后的视频呈现的自由人文气象,不只是对这所学校进行了滤镜美化,其实更是剪裁掉了大的教育现实背景。2015年,一部六集纪录片《高考》将镜头对准安徽毛坦厂中学的学生,通过选取深具不同社会断面代表性的学生故事,记录他们及其家庭在面对高考时平凡而真实的悲欢、奋斗、反抗、期待、泪水。这种写实风格的艺术表达激发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和现实思考,但如何能够让普通学生在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通道中更“幸福”,迄今也难言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在采访中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学校”“我是属于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家长也是属于知识分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样激起许多人的共鸣。优质教育资源在任何时代都稀缺,谁不羡慕在北大附中幸福上学的学生呢?但追求绝对公平是一种美好却遥远的理想,我们能做的是与其放大教育焦虑,不如关注当下,切实探索多校划片、就近入学、租房积分入学、乡村教师补助等推进教育发展均衡化的现实举措。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事关每个人的命运,因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底线公平。如果说高考是目前为止最公平最不坏的制度安排,那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这种制度机制安排,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天赋类似、努力相当的学生能够得到大体均等的教育回报,以良政善治呵护教育公平。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狗狗币可否动摇传统货币的信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