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最高法人社部联合发布案例 明确“996”工作制严重违法
光明网评论员: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近日联合发布了十件超时加班典型案例,对用人单位进行违法行为风险提示,为劳动者明确维权预期、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其中,对“996”工作制的严重违法界定,瞬间成为网上的热议话题。
从“996.ICU”话题发起,到知名商业人士参与炒作,将“996”定性为奋斗精神、戴上“福报”光环,其所代表的超常工作时间制,近年来在舆论场反复发酵并引发很大争议。“996”是指“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在法律界看来,这种工作制的违法性质疑义不大。“996”名词自诞生伊始,就被认为是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不仅在事实上突破了法定工作时长规定,而且暴露出了调整劳资关系的相关法律,在制定和落实之间存有巨大裂痕。
“996”侵犯了劳动者的法定休息权。作为上世纪中叶即写入联合国宣言和公约中的权利,休息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目前,有数据显示,我国许多疾病都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困扰大量中青年人,约七成人有过劳死风险,这些和普遍性的长时间劳动、日渐增大的社会压力不无关系。用健康换取收入,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行为,但不得不做,又彰显了作为劳动者个人的无奈。于社会公共利益而言,“996”工作制即便能给予劳动者相应收入,但很明显会将公民健康受损的成本由公司转移给社会,同时削弱了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的人被过度透支,有的人却找不到工作,由之而来出现新的社会问题。
此外,“996”之所以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大量舆论关注点落在了互联网、金融等白领、金领人士身上。他们的特点是“长工时高收入”,较难博得外界同情,即便偶尔在某些渠道为自己发声后,也会被网友鄙夷为“自愿入瓮”或者“老凡尔赛”了,同时让更多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存在的“长工时低收入”这一更为严重的侵犯劳动者权益问题被无端掩盖。本次两大机构联合发布的十个案例,包含了一些吸纳大量劳动力的行业,更具普适意义,未来可考虑进一步提高用工单位的违法成本,如此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我们还需要从公平分配这一视角,对以“996”为代表的超长工作时间制做进一步审视。“996”工作制在各行业的大行其道,本质上体现的是初次分配有失公平。如果说三次分配建立在高收入群体自愿的基础上,依赖并不具有强约束力的道德,二次分配架构于国家力量之上,做好初次分配则可以实现更加直接、长久且健康的公平分配效果。有人自愿“996”,有人不得不“996”,这种扭曲的劳动力供需关系,让我们看到了劳动力市场发育还远不够成熟。当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平衡机制无法正常运转时,面对资本力量的劳动者是没有任何议价能力的,时常登上热搜的快递小哥在工作中崩溃、员工自愿加班直到猝死的新闻,就是此类个人无力感的集中展示。当然,弥补资本收益率和劳动报酬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依靠现有法律是无法解决的,如何在初次分配中真正落实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还需要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摸索。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论文写“女干部傲娇”,性别真有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