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 “脱口秀”正走向成熟 但远未定型
光明网评论员:《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结束了,关于脱口秀的话题还在继续。在一篇报道中,媒体引出了“魔都如何种出了‘笑果’?”这一话题。正如其中所陈述的,作为现象级的文化潮流,上海是中国脱口秀的高地,公共交通上不时能看到年轻人戴着耳机听段子,线下演出门票也是场场“秒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成绩单同样不俗,截至节目收官,累计播放量达到25.7亿,相关话题和脱口秀演员本人都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讨论。
一个以“幽默搞笑”为标志、以“冒犯的艺术”自居的娱乐形式,探索自己的边界很重要,外部的宽容态度和宽松环境也很重要。相较而言,中国的脱口秀节目还在萌芽生长阶段。当下普通网民所熟悉的外国脱口秀演员,如“崔娃”、黄阿丽等,其所涉猎的各种话题囊括了社会、财经、情感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热点事件和矛盾问题的调侃性解读,将个人观点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表现形式也很多样化。但是,电视节目有其特殊性,它的大众传播媒介属性,意味着表演者个人输出的观点仍然承担着一部分构建社会公共价值的责任,它们在迎合观众的同时也在引导着观众。也就是说,创作的尺度和审核的尺度,共同决定着脱口秀未来如何发展。
在报道中,上海的脱口秀审核机制得到了肯定。“剧本库”审核模式对存量演出内容经核对后免审,只审核增量演出内容,缩短了演出审批的周期。更值得期许的是,上海秉持的“海纳百川”精神,为脱口秀的话题内容延伸到公共事务拓展了空间。脱口秀本身有了新的活力,社会整体的敏感度阈值随之降低,这对社会文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品牌的建立无疑都是一件好事。
倘若用学术式的观点来审视,脱口秀不单单是一种喜剧幽默形式,它还带有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和反思。譬如何广智和徐志胜对贫穷和长相的自嘲,呼兰对加班文化和中年危机的吐嘈,周奇墨对生活中平凡小事笑点的挖掘,包括婚恋、男女话题等,都是一种回应现实关切、解构传统观念、消解精英主义的尝试,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无力独自解决却又痛感十足的现实问题进行批判和超越。因为有了共鸣,所以赢得了喜爱,这不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么?
当然,脱口秀在大火的过程中也遭受不少争议,大概源于某些表演者以制造对立、贬损他人、故意曲解的策略吸引流量,毫无疑问是一种“过界”的行为。但是,对跟自己不同的观点表达都会感到烦恼和愤怒,则反过来暴露出了现实境况的困窘。“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我们不能期待喜剧幽默会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多大的助力,但至少,它能让普通人在自嘲与反思的过程中得以倾泻情感、释放压力,在笑声中安抚自己,重拾对抗生活重压的勇气、辨识生活本来的意义,最终以正确的方式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拼搏奋斗。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行为艺术,艺术家究竟在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