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联合国警告:气候危害“不可逆转”!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新报告,警告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超出预期,越来越多的破坏已经“无法完全消除”。IPCC的评估报告是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权威科学报告,此次发布的新报告为第六份报告中的一部分。
如果“超出预期”“无法完全消除”这些严谨的表达还无法让你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机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冲击的话,那么下面这些具体的事实或许可以。报告称,因全球变暖,报告调查的全球物种中有约一半都开始向两极或者更高海拔地区迁徙;数百万人陷入因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而导致的严重粮食和用水安全危机中。
报告还预测,20年后,如果气温升高1.5摄氏度,报告评估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将有3%到14%的物种面临“极高”灭绝风险,近8%的农田不再适合耕种。如果气温升高2摄氏度,更将对整个自然和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全球平均气温在2020年就已经较工业化水平高出了1.2摄氏度。换句话说,我们距离1.5摄氏度的临界点已经非常近了。
的确,气候变化问题是如此宏大、抽象和遥远,科学研究和报告中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温度变化,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感知。然而,更加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和灾害,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气候变化危机已来。犹记得,去年中国西北因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而大有成为“塞上江南”的趋势,不少人为此欢呼。然而,如果考虑到由此而可能引发的荒滩开发、水资源紧张,以及视野之外的牧民等其他群体可能遭受的生活或经营困境,或许态度会有所改变。这也说明了气候变化本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气候变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全球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中国因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而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人口等大量聚集的城市,加强对因气候变化而招致的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往,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更多围绕减排开展,比如关停高污染的企业、开发并推广使用新能源等,而对气候“适应”工作,即增强能力以更好对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则重视不够。在国家开展气候试点的城市中,适应气候的针对性方案尚且付之阙如,其他地方对气候适应工作的轻视或漠视或可想象。
的确,让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不仅意味着要在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上未雨绸缪,留有一定的“冗余度”和弹性,也意味着要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等。而这一些行动,都基于对一地气候风险趋势的判断以及风险点的甄别,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分配及高效率使用。而这又是建立在气候监测系统建设、气候适应理念更新、强大智力资源支撑的基础之上的。
此外,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适应气候工作,几乎没有现成的“作业”可抄。再加之,没有自上而下的量化考核指标,这一切都让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进程变得艰难而缓慢。但也正因此,呼吁重视城市适应气候的工作才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适应气候工作来说,无论是观念的更新、能力的建设还是专业研究的积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未雨绸缪,还不算晚。
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后代,享有更具韧性的社会和生活,哪怕只是在气候变化的意义上。对此,一地的治理者——当然不仅是城市,当有长远的眼光、历史的担当和当断则断的勇气。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消费,何以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