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大学校园应该开放,这没什么疑问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大学校园应该开放,这没什么疑问

来源:光明网2023-02-02 14:31

  【阅读提示】高校对校外人员开放了?专家:应逐步适度恢复对外开放

  光明网评论员: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通知:结合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校园实际,学校恢复校友免预约出入校本部的权限。

  虽非完全开放,但多少在面向社会开放的方向上推进。当然也有些学校步子更大,比如东南大学特别规定:因需入校的家长和其他校外人员,可提前一天线上申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则取消白名单以外人员入校报批制度,恢复疫情前入校模式。

  应该肯定这些积极恢复开放的高校,它们对社会的期盼响应得更及时、更主动。人们想去看看大学,因为大学有可观之处,自然风景、人文气息、文化熏陶,这些是其不可取代的社会功能。人们想一探究竟、一览风景,这再正常不过。

  何况绝大多数高校的运营,都以公共财政为基础。这也意味着本质上全体纳税人都是大学的“股东”,大学仰仗的是全民的付出。当然这种理念层面的定义,对大学的实际管理来说未必有直接影响,但大学应当开放,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功能,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学的立身之基,注定了它没法割断和社会的联系。

  不过也要承认,大学的日常管理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游客蜂拥而来,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新闻报道,这两天有“黄牛”带人违规进校,武汉大学直接提请警方处理。这种如临大敌的态度,显示学校在应对类似问题上的紧张。

  但大学的管理能力,不恰是应该在这种时候体现?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每年的学术成果车载斗量,是否也可以研究一番校园如何管理?大学开放是底层逻辑,如何管理则是技术问题,不能因为管理遇到困难,就连“开放”这一大学的灵魂都一并丢掉。另一个颇受游客欢迎的高校——厦门大学,这两日有自媒体传出将永久性对外关闭,学校很快就出来辟谣。这种态度是必要的,确实,一所大学永久对外封闭,成了一块禁区,这简直不可想象。

  而大学如何又离得开社会呢?相信每一所大学的校训,都包含了对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期待。但如果学生都不食人间烟火,不和外卖小哥打交道,没和校外大爷打过球,连做个社会调查的条件都没有,又如何指望他们能够关怀社会?世界上没有关起门来的学问,读圣贤书的学生,落脚点终究还是窗外事。

  如今社会流动正在快速恢复,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当然也想去大学看看,对于某些城市来说,大学甚至是最值得一去的景观。如何尽快满足社会的这份期待,承担这部分社会责任,是留给大学的下一道考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重点商圈外摆试点,意义何在

光明网评论员:大学校园应该开放,这没什么疑问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