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上海交大校园冲突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的广泛争议,许多民众担心上海交通大学会因此封闭校园。
目前看,似乎没有明确的政策变化。九派新闻以访客身份联系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并未收到学校政策调整的通知,校外人员仍可按照原来的方式,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公众号的参观交大服务预约进校。
因为一场校内和校外的冲突,便推导出大学要进一步关闭校门,这也是一种借题发挥了。有人的地方,就难免有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就要关门,那按这个逻辑,大学生之间发生冲突,院系之间是不是要关门,寝室之间是不是也要关门?任何一个发生冲突的公共场合是不是都要封闭呢?要是抱着这么一种极端化的思维,那真是因噎废食了。
这种借题发挥的存在,至少说明当前社会上有相当一股“力量”在期待着大学封闭。他们在用一种内向的力量束缚校园并“绑架”社会,希望将大学和社会切割开来。可以想象的是,这种借题发挥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任何一种“负面新闻”的出现,都可能成为这种声音的素材。
其实关于大学是开放还是封闭,社会上的讨论已经够多了,道理也说了千万遍。无论是大学来源公共财政、属于公共单位的基本属性,还是大学面向社会的信息交流和价值辐射,都已经有相当的理由支持大学开放。但很多人似乎无法被说服,依然高声呼吁“闲杂人等出去”。
仔细想想,这已经落入了一种话语陷阱。如果开放是当然,那么关门才需要理由;如果关门是当然,那么开放就需要理由。现在很多人在努力证明校园应当开放,这其实说明人们已经被带入了某种误区:关门似乎是理所当然,支持开放的人则必须拼命地找理由。
而且大学校门开放的议题,已陷入一种非常“低质量”的状态。这里面没有细节讨论,比如现在大学到底客流量多少,怎么就冲击教学秩序了,怎么就无法管理了……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
再比如,关于校园开放具体的细节和场合,如校园可以开放,教学楼和宿舍应该封闭;平时可以开放,暑假高峰时段需要预约,这种技术层面的讨论也都逐渐隐去了。舆论场上的呈现,更像是一种价值观的对垒:开放还是封闭,这种根本性的观念之争。
平心而论,作为大学,还是应该承载一些高远的议题。以安全、秩序为名,将大学重重围住,多少像是大学的自我矮化,这和一个“私家大院子”有什么区别呢?相反,大学能够开放,能够展现自身的社会融入,也符合“大学”基本的身份:最起码自身的管理能力,能够比“闲人免进”这种层次稍微高级一点。
某种程度上,大学开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演进的风向标。因此,人们还是应当有点定力、扛住压力,对拿着偶发冲突就借题发挥的声音,不要轻易被撼动、裹挟,坚持用逻辑和常识,去锚定“高等教育”应有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