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大范围闷热天气持续,还要热多久?
光明网评论员:今日小暑,全国不少地区已提前进入“蒸烤”模式。连日来,新疆、山东、河南、浙江、安徽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局地气温甚至达到了40摄氏度。7月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其中江苏、山东等5省份部分地区被划入红色预警范围。
面对极端高温天气,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宣布取消期末考试,要求所有同学尽快离校,并计划开学后补考。河南要求用人单位“优化工作环境,在高温作业场所配备必要的通风、隔热、降温设备……如遇暴雨、雷暴、强风等极端天气,可采取居家线上办公等弹性工作模式,因天气原因迟到、早退、缺勤的,不计入出勤考核”。
不论取消期末考试,还是实行弹性工作,都体现了对预知风险的敬畏,和化解风险的尝试。近年来,伴随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和对热射病这一严重中暑类型的科普,不论个体还是社会主体,正在逐步调整对极端高温天气的认知,不再将其视作个体“耐受度”问题,而是如台风、暴雨、雪灾等是一项需要多方主体参与的社会风险管理,类似于“黑犀牛”,即人们可以预见,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的风险。
全球气温变暖是不争事实,但今年夏天格外反常:一些曾经的“避暑胜地”新晋成为“全国高温排行榜”前几名,截至7月6日14时,山东诸城气温高达40.7摄氏度,甚至超过新疆吐鲁番!常年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山东半岛,如今在气象预报地图上成为一片“红海”;而再往北一些的东北地区,高温导致学生只能睡楼道。“炎热中心”早已不是“四大火炉”,不论哪个纬度,不论距海远近,人们都不得不面对高温烘烤的事实。
不仅是地域分布,今年北方人普遍喊“湿”,北京也进入了湿热难耐的“桑拿天”状态。曾经,人们可以避开太阳直射最强烈、热量累积最多的时间段,改为早晚活动,如今多地进入“昼蒸夜煮”模式,入夜也难以感受到清凉。
人们对气候变化大趋势早已“习以为常”,但面对这些新事实、新趋势,则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得不说,中国气象局6月27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倒是与人们的“温感”相应。《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持续,而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再早两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指出:“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刻不容缓。”
提升全社会适应高温“烤验”能力已经迫在眉睫,而中央早有规划部署,各主体并不缺乏行动“路线图”。尤其在经历了2024年“史上最暖”的一年后,人们在应对高温“烤验”时更应该有所准备,并将其纳入各地日常公共管理范畴。除了监测预警外,完善涵盖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不同系统的风险管理,加强保障机制建设,持续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开展并取得实效。
在已经暴露出防暑降温措施不足的地方,尽快调整;在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方面,尽量补全;对需要从事高温作业的群体,应严格参照温度限值安排工作时间;对老人、儿童等温度敏感群体,及时提供相应救助;在城市中搭建遮阳棚、有序开放清凉去处、设置洒水降温设施……当“大环境”发生变化,为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争取一片清凉,不仅是人性化治理的体现,也应成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共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校内冲突就呼吁关校门,何尝不是借题发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