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家长建议禁止学生带电话手表上学,教育局:将督促学校分类管理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有深圳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电话手表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会造成负面影响,建议教育局禁止中小学学生带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到学校 。
对此,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日前回应称,目前,深圳市未出台全面禁止电话手表进校园的统一规定,但始终倡导学校按“分类管理、疏堵结合”原则落实相关要求。对仅具备基础通话、定位功能的电话手表,学校可结合实际明确携带规范,如进校后交由老师统一保管,禁止课堂使用;对含游戏、视频等娱乐功能的产品,可参照手机管理要求,限制带入校园。不少学校已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等方式,解决学生与家长的联系需求。
从这个回复可以看出,电话手表被分成了两类:一种是只有基本功能的,这种可以带进校园;另一种则是还有点娱乐功能的,就要被严格限制。
事实上,这也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应当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禁止带入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仅提到“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而智能手表又相对特殊,它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娱乐产品——过小的屏幕、较弱的性能,让它的娱乐性能大打折扣。它更多的使用场景还是定位、联系,更多是一种功能属性,一种“和孩子联系”的刚需。
不过即便是这点实用功能,也因为有限的“娱乐元素”,被这位提建议的家长要求“彻底封杀”。这多少也展现了一种态度,在小学生的校园世界里,娱乐元素是要被驱赶殆尽的。
不过看一眼新闻评论区也能发现,这位家长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多少支持。大量网民表示,定位、联系等功能还是十分必要的,“自行上学放学的学生,没有定位手表辅助能放心吗”,类似的评论非常普遍。
这也揭露了电子产品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有娱乐功能,还填补了日常空间的缝隙,通过技术方案解决生活痛点。在中小学的语境中,电子娱乐或许十足敏感,但也要避免因噎废食,构成对电子设备的整体拒绝。其实不难想象,相比于“玩手表”,“找不到孩子”的危险性可是要大多了。
那么与其一刀切地排斥,不如在产品设计上做引导,让电子产品发挥正向功能,减少滥用风险,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也不抹杀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安全感。
就电子手表而言,这些娱乐功能完全可以通过功能简化或是家长控制来完善,比如,可以在系统层面提供分级使用模式,上课期间自动屏蔽游戏和社交功能,仅保留定位与紧急联络;通过远程管理平台,家长可灵活设定每日使用时长和应用权限。这些,终究比制造一个电子产品的“无菌”世界要合理、可行得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新闻引发不小的关注,或许也是很多人在紧张一种教育政策的变动模式:因为个别人高分贝的意见,从而出台一个整体性的措施,将其他沉默多数的需求和意见抹去,尤其是那些需要电子手表的家庭。好在,这样的事没有发生,教育部门的回复保持了相当的审慎。
也希望这件事能引发更多的思考。今天已经是数字化社会了,电子产品早已不是单纯的玩具,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完全的隔绝也不现实。与其“谈虎色变”,不如在制度引导、校园管理、家庭教育、产品设计的共同作用下,让技术更自然地存在,发挥最大程度的正向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赛事烟火气,最抚常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