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媒体报道,塔里木大学科研团队首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发现了嗜盐甲壳动物“盐水丰年虾”。专家称,接下来将对这一物种在不同样点中进行试养殖,若能养殖成功,可为后续新疆乃至全国发展盐碱水养殖产业,提供本土种源参考。这则科学新闻迅速在网络空间引发关注。
盐水丰年虾又称“卤虫”,是地球上现存较为古老的物种之一,其生存历史可追溯至四亿年前,具有极强的耐盐特性。它们的休眠卵在干燥无氧状态下,可保存数年,一旦浸泡到海水中,只需24小时就能孵化成幼虫,也因此被网友称为“三体虫”——科幻文学经典中的想象映照进西部荒漠,人们舌尖上的“味蕾”被迅速激活,头脑中关于“地大物博”的理解被再次“具象化”。这些,都成为这一小小软壳生物引发热议的原因。
不过,生命奇迹与浪漫叙事的背后,是当地对盐碱地开发利用的艰辛求索。资料显示,新疆是我国盐碱地分布最广的省区,占全国盐碱地面积的40.6%,占新疆耕地总面积的37.7%。曾经的盐碱地,可谓“种啥啥不长”。在东西协作中,让盐碱地产生经济价值成为对口帮扶的重点,在产学研等多方努力下,曾先后衍生出盐土植棉、种稻洗盐、养鱼改土、渔粮轮作、种养循环等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模式。
如今,“卤虫”的发现,为西部盐水养殖带来新机遇。“卤虫”因为蛋白质含量极高,是虾苗、鱼苗的理想饵料。在陕西定边,经过科学淡化的“人工海水”中,“卤虫”已经被大量用于盐水养殖,饲养出来的南美白对虾,经检测,蛋白质含量高出一般海虾20%。
此次,“卤虫”被发现存活于塔克拉玛干的天然盐水中,意味着该物种在极高盐度环境中具备生存能力,若能在南疆地区大面积养殖,不仅能为当地传统农业禁区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水产养殖市场中的战略地位,也或能为东部盐土区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与新路径,种种前景的确值得期待。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西部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路径。从最新发布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本)》中即可看出,“特色农林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花卉、芳香植物、沙生植物的生产及深加工”“耐盐碱特色品种选育、推广和种植”等农业特色产业被多次提及。
得益于对因地制宜发展路径的坚持,西部农业发展成果多次让人惊叹。今年春天,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种植的玫瑰花已开成一片花海;去年,“距离海最远的地方”迎来“渔业大丰收”,“云端种田”、沙地流金的景象成为日常。在科技加持下,人们陆续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新姿新貌,贫瘠与丰饶相生相伴,自然生命力与人类生产力协同共进。
此次,人们欣然遇见“盐水丰年虾”的到来,而这一物种能否在这片新天地中衍嗣绵延,仍需要当地结合生态环境进行通盘考量。而自然优势能否转化为产业优势,也需要在生物种源研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加工等产业链升级中的每个环节,做好合理规划与科学开发。
未来的西部,让人们发出感叹的,或许不仅有更多生命奇迹,还有更多的发展奇迹。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对电子产品需要“谈虎色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