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律师取4万元遭银行“盘问”,反诈如何破解“误伤”难题?
光明网评论员: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山东东营的周律师出差期间前往银行取4万元现金,被柜员要求报备用途,被追问“具体买什么”,甚至查询过往流水。在周律师拒绝透露更多私人信息后,银行报警。半小时后,银行方面又称无法联系到警方,并突然转变态度表示可以办理取款业务。面对一系列波折,周律师最终放弃取款。
这其实已经是个老问题了。此前就屡有媒体报道,用户在取款、办卡时因反诈等原因,面临一连串不近情理的额外要求。
这一现象已经受到了重视。2025年8月,央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取消执行仅三年的“个人单笔存取现金5万元以上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规定。该调整被视为对2022年政策的优化,旨在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该办法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还没有完全落实,或许是因此才出现了新近发生的“4万元”事件。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相关问题持续引发热议,很多地方还在原有规定上加码,严苛程度比文件规定更甚。
比如媒体报道,有银行工作人员透露,“现在公安局要求超过1万元客户扫码登记,超过2万元还要加柜面手工登记”,并且“客户取现时按诈骗团伙教的方法应对询问,钱取走被骗了,责任却要我们担”。1万元、2万元的标准,比原本“5万元以上”的要求严格太多。
而将视野放得更远,各种严格管理不只体现在存取款上,而触及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今年10月,河南一农户以28万的价格卖掉了100多吨小麦,收款后资金因涉诈被冻结,在媒体的关注下才解冻;有些地方办电话卡都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银行流水”中的一项,更有甚者,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审核本人房产证或营业执照,理由也是“反诈”……
可以想象,那位农户当时有多慌张。这些要求不仅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了相当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不确定的紧张感:人们无法预知在哪个环节会被视为“可疑”、什么样的正常经济行为会被误判为“风险”、又会因为什么理由被限制交易乃至冻结资金。
久而久之,原本应当自由、顺畅的经济生活,被层层加码的审查和不透明的标准挤压得步步维艰,人们也会倾向于抑制经济行为以规避难以预知的风险。由此便进入了负向循环:监管越繁复,人们行为越谨慎;行为越谨慎,经济生活越趋于收缩。
无人可以否认反诈的重要性。可有效的反诈应当是精准、专业、分层、有边界的,能瞄准薄弱环节,在关键时刻体现出应有的敏锐。这也是所有人的期望——自己的资金能够得到保护,诈骗分子能被绳之以法。
同时,反诈也应当考虑社会经济流动,不至于让公众在正常经济活动中处处受阻。从社会层面看,经济生活血脉不畅的损失同样不可估量。如何在反诈和促经济之间取得平衡,其间尺度如何拿捏,也是必须直面的考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一键支付”成为钱包的“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