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一段机场拍摄的“敦煌飞天”视频走红网络。来自云南某艺术团的“00后”演员们在浦东机场候机时,于自动步道上即兴摆出“敦煌飞天”的舞姿。“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飞天经典造型一一闪过。视频末尾,一位拖着行李箱的大叔也抬起手模仿舞姿,让人“忍俊不禁”,成为这段视频迅速“出圈”的亮点。
一位普通路人“乱入”专业舞者的投入表演,让短视频呈现出戏剧张力,既有艺术表达的精致之美,也不失生活本身的粗粝真实。
“飞天”作为敦煌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年轻演员们将这一传统文化代入日常生活场景,没有璀璨的舞台、精致的妆造,而是褪回艺术表达自带的姿态意境、风格情趣。此时游客的自发加入,既彰显了传统文化不言自明的魅力与感染力,又反映出当下一种值得称道的心态:面对传统文化的日常化传播,人们乐于成为其中一环,从被动接受逐渐变为理解与共创。
正是短视频凸显的反差与意外,让文化传播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如此亲切、生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叙事的一部分,无需精通,不必完美,就像那位快乐的大叔一样,只需沉浸其中、享受乐趣。
从数字化的声光演绎,到沉浸式的话剧编排,再到拟人化的文创设计……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活化”形式层出不穷。而在这些主流尝试之外,短视频以其更自由、更接地气的形态,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空间。
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局限于舞台与展厅,优质短视频也不只是简单的内容搬运,而是将文化“人格化”,使其真正走进生活、打动人心。事实上,再经典的舞台形象、再资深的文化品牌,只有“放下身段”、真诚靠近普通人,才能收获更广阔的传播天地。前不久,老牌文学刊物《作品》杂志社长王十月在街头奔跑推销“我们这个杂志很好看”的生动一幕,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带着学生排练的朴实视频,都曾引发共鸣。
这也提示人们,在短视频时代,文化从业者不妨更主动地“下沉”到大众场域,将文化精品嫁接于日常场景。这里的“下沉”,绝非意味着品质的降格或审美的妥协,而是指传播姿态的转变与沟通语境的回归。只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与当代人的情感同频、心灵共振,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同时打开“全民共创”的更多可能性。就像有了前面的“1”,后面产生的一串“0”才更有意义——而这,正是文化在当代更丰富、更生动的价值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